本报讯 (记者 毛迎 文/图) “降价促销”“惊爆价”……在购物过程中,你是否会被此类博人眼球的促销海报所吸引。那么,商家所谓的降价是真的将商品价格调低了吗?是否明确标注了之前的价格,让消费者对于降价一目了然?12月1日,《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正式实施,价格“先涨后降”“明降暗升”,促销规则复杂,有奖销售造假……这些行为,以后都行不通了。
减价、折价应标明“基准价”
12月1日,记者走访发现,市区一些经营服装的实体店在开展促销活动时,通常会在吊牌价的基础上,打出“八折”“五折”等促销海报。在市区春秋广场附近一家服装店内,记者看到一款羽绒服上面挂着“五折”的标签。销售人员表示,这款羽绒服吊牌价是899元,现在半价出售,价格信息非常透明。
“咸菜降价促销,咱们买一点儿吧!”当日,在胖东来劳动店内,一张促销海报上印着促销信息,显示某品牌的咸菜原价每公斤27.6元,现价每公斤15.8元,引得不少消费者驻足选购。
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商家在开展促销活动时,明确标注了原价和现价,通过价格对比让消费者感受到实惠。但个别商家以“一口价”“惊爆价”等夺人眼球的字眼吸引消费者。在没有“基准价”作为参考的情况下,“一口价”“惊爆价”到底比原价便宜了多少,消费者通常感觉一头雾水。
“个别商家把‘降价促销’当成了噱头,动不动就吆喝‘降价’。但如果没有‘基准价’作为参考,消费者怎么会知道是不是真降价?”市民常蕾说。常蕾经常在网上买东西,她表示,个别网店店主以促销的名义将商品先提价再降价。消费者以为参加促销活动能少花钱,其实并没有享受到低价。
针对个别商家开展促销活动“先涨价后降价”、促销价格不透明等现象,《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要求,经营者开展限时减价、折价等促销活动,应当显著标明期限。经营者折价、减价,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标明折价、减价的基准。未标明“基准价”的,其折价、减价应当以同一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场所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7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基准。如果前7日内没有交易的,折价、减价应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基准。
促销“套路”将得到规范
一件衣服原价500元,15元定金可抵30元,前4000名客户定金可以翻3倍,“双11”当天满400元减50元,0时前下单还能领取50元红包……
刚刚过去的“双11”,不少消费者被花样繁多的促销规则给“绕晕”了。“定金”“预付抵扣”“满减”“尾款打折”……名目众多的促销套路,让购物变成了一件“烧脑”的事情。
“‘双11’前我看到一家销售茶叶的网店开展促销活动,预付40元定金可以抵80元货款,我就付了40元定金。后来,我看到另一家店铺销售的茶叶更划算,想取消之前的订单,却发现商家有‘定金不退’的规定。商家的促销套路比较多,对促销行为进行规范,可以让消费者的权益更有保障。”市民李志刚说。
对于折扣、优惠算法复杂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往往缺乏辨别力。《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了经营者开展促销要公示促销规则、促销期限及对消费者不利的限制性条件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双12”将至,
想购物可提前留意价格
“双11”前夕,中国消费者协会梳理发布了6类网购常见问题,其中包括商家“优惠活动水分多”这一项。
“‘双11’我在网上买了一双鞋,当时有‘满300减40’的活动。我为了凑够300元参加‘满减’活动匆匆忙忙下了单。事后我看到网友评论,发现那双鞋的促销价格和平时的价格差不多。‘双12’快到了,我已经把想买的东西提前添加到购物车里,并记下了价格,以防商家在价格上做手脚……”市民马先生说。
预售、秒杀、满减、积分兑换……商家花样十足的促销活动,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双12”将至,《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实施,可以防范不良商家“先涨后降”“明降暗升”的忽悠式打折行为,让消费者在参加促销活动时不再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明明白白消费。消费者在购物前可以留个心眼儿,提前留意一下价格,并截图留存。如果发现商家存在虚假促销行为,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