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7年以来,我市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契机,依托市中心医院,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以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两个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病种为切入点,建设急危重症三级救治网络,构建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大力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2月1日,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该救治网络不仅能在黄金时间内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能提高基层诊治能力,为分级诊疗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2019年获评全省“医改典型案例”。
□ 记者 张莉莉
【缘起】 近年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常危及生命。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率快速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为了提升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2017年年初,市政府以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市域范围2小时急危重症急救圈,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进展】 建立市、县、乡三级救治网络,完善院前、院内协同救治机制
在市中心医院急诊楼,不论是分诊处、病房区还是走廊里,都能看到明显的脑卒中绿色通道标志。该院医务人员告诉记者:“接到患者后,出诊医师会在救护车上进行判断,如果患者符合脑卒中的初步特征,就会将其直接拉到CT室;如果确定是脑卒中,就会将其直接送到卒中单元进行治疗。这个时间一般在60分钟以内。”
据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如果在发病后2个小时内得到救治,后期治疗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建立三级救治网络,打造中心城区半小时、市域范围2小时急危重症急救圈”列入十件民生实事,投入5000多万元,依托市中心医院“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许昌分中心”,以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两个急危重症为切入点,统筹市、县、乡三级医疗救治资源,建立救治中心1个、救治分中心6个、基层救治网点100个,基本达到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网络体系全覆盖,有效提升了院前急救能力。
目前,我市已形成纵到底、横到边、覆盖院前和院内的急救协同网络体系,为救治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特色】 高端母婴转运型救护车,为危重孕产妇保驾护航
2019年,我市将“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保障母婴健康安全”列入十件民生实事,投入1000多万元,将6家妇幼保健机构全部纳入三级急危重症救治圈,为其各配备1台高端母婴转运型救护车。
该救护车搭载新生儿转运平台、新生儿暖箱、呼吸机、远程心电图仪、心肺复苏仪等急救设备和车载视讯系统,具备信息双向传输、远程会诊、远程指挥等功能。该救护车在转运途中可对孕产妇、新生儿进行实时监护和抢救,实现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窗口前移,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配备该救护车之前,医务人员在转运急危重症新生儿时,只能用被子包裹孩子,人工辅助呼吸,需要不停地按捏气囊;现在,只需要在旁边做好医护观察就可以了。”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救护车投用以来,仅救治中心就转运、救治孕产妇和新生儿91人次,救治成功率达100%。
此外,远程诊疗也是我市医疗救治的一大特色。在突出三级网络信息平台救治功能的同时,我市强化远程诊疗功能,利用“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许昌分中心”,依托市中心医院,扩展“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会诊”“远程教育”模块功能,适时对基层救治网点和救治分中心患者开展远程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我市远程诊疗系统已经安装至2447个村卫生室(含193个贫困村、90个重点村),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信息服务体系,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闻+
心肌梗死抢救 要闯三道关
心肌梗死救治要牢记两个“120”:一是胸痛就打120,二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是120分钟。
心肌梗死抢救需要闯三道关:第一道关是患者出现胸痛等症状,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每5分钟重复1次,如果含服3片无效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二道关是急救中心迅速出动救护车,将患者运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第三道关是患者来到医院后,急诊科、心脏科等相关专科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90分钟内对其进行治疗。
预防心肌梗死,
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1.不要搬过重的物品,搬抬物品时要弯腰屏气。
2.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参与竞争激烈的比赛。
3.要清淡饮食,不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
4.要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或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