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风声雪影著文章

□ 魏峰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一个冬日,北风挟裹着飞雪越过豫东平原,刹时间便把雍丘(今河南杞县)化为茫茫白地。屡遭贬谪的雍丘王曹植神色憔悴地在庭中徘徊。曹植壮志难酬、身如飘蓬,再也按抑不住心头的悲怆,在风声雪影之下写下了名作《朔风诗》,全诗共分五章。

大约诗人落笔之际正是朔风怒号之时,所以首章即以朔风起兴,抒写“用怀魏都”之情。魏都远在雍丘西北。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七月离开那儿以来,至今又已五年了。朔风北来,听去似乎全都是往日亲朋的呼唤之声。诗人十分希望驱策代马,迎风扬蹄,飞快地驰往洛阳。不过,诗人此时的怀念国都已不是为了寻回少年之梦,而是志在“捐躯济难”、列身朝廷、报效国家。

然而,诗人的这一壮志总是化为碎坠的泡影。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在不断流徙的“汲汲无欢”中度过的。诗之第二章,由此转入对自己身世飘泊的感伤抒写。诗人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并不太久。但在痛惜于光阴流逝的诗人眼中,是“脱若三秋”,未免生出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回想当时“初迁”,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而今重返故地,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

第三章慨叹自己的处境。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以来,诗人东封鄄城、北徙浚仪、二徙雍丘。八年之中,正如翻越于高山峻谷,忽而“俯降千仞”,忽而“仰登天阻”,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诗人因此慨叹于身如“风飘蓬飞’,不知何时才有安定之所。诗人凄厉呼号:“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兄弟的分离恰似生死永别,令诗人怆然泣下。

诗人当然明白这悲剧是谁造成的。诗之第四章即中断对自身飘泊痛苦的泣诉,透过朔风素雪,向始终疑忌他的远方君王发出了责询。诗人又以凛然之气表明自己的心迹:即使君王毫不顾念,我的忠贞之心也决无改易。“秋兰可喻”二句于悲愤中振起,显示了诗人难以摧折的骨气。

第五章为全诗结尾,抒写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瞻念。流徙生涯是绵长无尽的,想到这一点,诗人不禁忧从中来。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但无知音,没有人能和他同销忧愁。雍丘之地,自然亦有川泽可供“泛舟”,但没有人了解他临川思济的政治怀抱。

诗人抒写胸中愤懑,吸收了《诗经》《楚辞》运用比兴的成功经验。首章徐徐振起,二章平缓悠长,三章啸叹直上,四章于结尾忽作金石掷地之声,五章复以悠悠之叹收束。这些都可见曹植之诗“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特色(王世懋《艺圃撷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