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近日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去年。他也指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长必然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从当前形势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比例在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一些新领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未来,大学生就业新空间在哪里?吴爱华参考国家整体布局,梳理了当前的六大就业新空间。
从政策新空间看,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空间,例如线上服务、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
从产业新空间看,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水平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据测算,整个大数据产业需要2000万人,而毕业生供给远远不够。
从企业新空间看,不同企业情况不一样。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吸纳就业人数不多,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领域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比如,今年教育部和中关村、深圳产业园曾共同举行专场招聘,中关村提供了13万个岗位,深圳提供了14万个岗位,但最终投递简历数量却小于岗位数量。
从技能新空间看,目前很多技能领域人才非常缺乏。比如,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新技能人才紧缺,仅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现在就有500万人缺口。此外,家政等传统服务业领域也面临人才缺口。
从区域新空间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的人力资源供给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近几年,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就业,深圳在全世界征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
从创业新空间看,目前国家鼓励“双创”,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十分有利。
吴爱华提醒,对大学生来说,既要看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挑战,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正确认识自我。对高校来说,要深入挖掘更多就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