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有市民与本栏目取得联系,说家里的坐便器用了3年左右就出现费水、冲不净的问题。他想请记者联系质检部门,请专业工程师讲一讲该如何选择坐便器才能保证节水耐用。12月21日,带着相关问题,记者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检中心下属的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取得了联系,请该中心的工程师通过实验为大家答疑释惑。
□ 记者 王志鹏 文/图
【实验人员】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检中心高级工程师郭志勇、工程师任可用
【实验器材】
卫生陶瓷冲洗功能试验机
【实验一】节水性能检测
认准节水等级标志,最好选择2级以上产品
“想买节水的坐便器,现在非常简单。”郭志勇说,2017年,坐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的标准进行了更新。新版水效标准与旧版标准比,坐便器水效等级由原来的5个级别变为3个级别。更重要的是,新标准要求厂家生产的坐便器贴上节水等级标志,以便消费者在购买时对坐便器的节水性能进行判断。
简单介绍后,郭志勇让工程师任可用对实验室内的坐便器样品进行节水性能检测。任可用打开卫生陶瓷冲洗功能试验机,并开启电脑系统。待样品坐便器水箱内注满水后,他先按下半冲按钮(冲小便使用),然后观察电脑上的数据并进行记录。待样品坐便器水箱最次注满水后,他按下全冲按钮(冲大便使用),然后观察电脑上的数据并进行记录。最后,他用公式计算出样品的平均用水量。样品节水标志上标注的水效等级为3级。经检测,其水效等级与标注的相同,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郭志勇介绍,国家标准不仅对平均用水量进行了规定,还对全冲用水量进行了规定,1级产品的全冲用水量不得大于5升,2级产品的全冲用水量不得大于6升,3级产品的全冲用水量不得大于8升。经过检测,样品的全冲用水量也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水效等级为2级和3级的比较多。”郭志勇说,在近两年的抽检中,水效等级的合格率相对较高。大家想购买更加节水的坐便器,一定要看清节水标志上标明的水效等级。
此外,在使用坐便器时要注意,冲小便按下半冲按钮就足够了,没必要按下全冲按钮。想节约用水,购买一款节水能效高的坐便器只是第一步,良好的节水观念和使用习惯同样非常重要。
【实验二】洗净功能检测
坐便器冲不干净是洗净功能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抽检中,部分产品存在洗净功能不过关的问题。”郭志勇说,洗净功能是坐便器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指的是一次性冲水将坐便器内壁冲洗干净的能力。
坐便器洗净功能不过关的主要原因,一是坐便器内壁冲水孔设计不合理。有的坐便器内壁冲水孔之间的距离较大,并且孔眼是垂直冲水,导致孔距之间的下方冲不到水;有的坐便器内壁冲水孔和内壁的距离较大,导致冲水时坐便器内壁上方冲不到水。二是坐便器冲水道设计不合理。有些坐便器冲水采用双冲水道涡轮冲洗设计,但是由于冲水道设计不合理,导致内壁有些部位冲不到水。坐便器冲洗不干净,会导致坐便器内壁污物残留、发黄,出现异味,聚集有害细菌,影响人体健康。三是冲水配件安装后未调试,冲水量太小或太大,导致冲洗不净或浪费水。
简单介绍后,郭志勇让任可用对坐便器样品进行洗净功能检测。任可用先将坐便器样品内部陶瓷面清洗干净,然后按照实验要求,在坐便器下方25毫米处沿洗净面画一条连续的细墨线,启动冲水装置。冲洗完毕,观察、测量残留在洗净面上墨线的各段长度,并记录下各段长度和各段长度之和。连续进行3次试验,记录3次试验残留墨线的总长度平均值和单段长度最大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每次冲洗后累积残留墨线的总长度不大于50毫米,且每段残留墨线的长度不大于13毫米才算合格。经检测,坐便器样品的洗净功能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郭志勇建议,在购买坐便器时,尽量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工艺和技术都非常成熟,一般不会出现因工艺和技术不过关造成的冲洗不干净问题。此外,安装坐便器时,一定要请专业工人。安装完成,要进行几次冲水试验。若购买没多久的坐便器就出现冲洗不干净的问题,一定要尽快与商家取得联系,及时进行调试或更换,以免对后期使用造成不便。
【实验三】外观检测
眼看、手摸可以初步判断产品质量
国家标准对坐便器的外观也有明确规定。“掌握这些细节,有助于大家在选购坐便器时,对其质量进行初步判断。”郭志勇介绍,釉面的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出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知名品牌生产的产品,釉面的平整度、光洁度都非常高,瑕疵率要低很多。而小厂家受设备、工艺、品控等条件的制约,产品釉面出现瑕疵的概率比较高。
国家标准规定,坐便器洗净面和可见面不允许出现开裂、坯裂、釉裂、棕眼、缩釉、缺釉、磕碰等问题,也不允许出现大釉泡、色斑和坑包;釉面整体必须平整,整体波纹要小于2600平方毫米;同一件产品或配套产品之间不能有明显色差。
“了解这些知识后,购买坐便器时,就可以通过眼看和手摸对其质量进行初步判断。”郭志勇说,通过眼睛观察,可以对产品有无色差、开裂、磕碰、缩釉、缺釉等问题做出判断;通过手摸,可以对产品釉面的平整度以及一些小的凸起、毛刺进行判断。如果通过眼看和手摸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较多,那么证明生产厂家的整体工艺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可能存在问题。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这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