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咱爸咱妈

主食的益处超出你想象

资料图片

一直以来,人们对主食有很多误区:吃饭要七八分饱,因此故意减掉主食摄入量;主食吃多会发胖等。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主食摄入量与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息息相关。尤其步入50岁后,主食摄入量适当增加,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研究人员建议中老年人采取高碳水、低脂肪饮食模式,并适当减少蛋白质,更利于延长寿命。而以高脂肪、低碳水为特征的“生酮饮食”,对健康中老年人有害无益。

摄入主食好处多

1.促进肠胃蠕动。主食中的粗粮薯类、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足量的膳食纤维会大大增加肠道内的菌群数量,利于预防便秘、促进肠道蠕动。

2.提高人体免疫力。主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镁、钙等。经常不吃主食的人,容易缺乏微量营养素。长期不吃主食的人,轻则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嗜睡,严重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便秘、口臭、月经紊乱、肌肉无力、贫血、 发抖等症状。

3.调控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主食深恶痛绝,但主食本身并不升糖。相反,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吃的主食少于三两,体内升糖激素将很快升高,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会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加重肝肾负担。

4.维持脑、骨、肌肉正常运转。老人的主食不能轻易减掉。因为碳水化合物是维持脑功能、骨骼、肌肉运转的重要来源,一旦主食吃得少,就要“浪费”更多蛋白质来为机体供能,体重、肌肉量会严重“丢失”。

碳水化合物有“最佳摄入量”

正常人要遵循“碳水化合物50%至65%、脂肪20%至30%、蛋白质10%至15%”的科学膳食模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谷薯类摄入量是250克至400克,等于两三碗米饭的重量(一碗二两米饭在150克左右)。

建议不要每餐都是精米白面,粗粮占主食比例的20%至30%。老人要保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小于50%,蛋白质不超过20%,脂肪不超过30%。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