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我们常常会被嘱咐“别着凉了”“别受风”。那么,这些凉气、寒气到底从哪里来,是如何侵袭人体的?
实际上,人体的确容易受寒,需要细心呵护。
寒气招来一身“病”
困扰我们的“寒气”到底是什么,又从何而来?寒气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外因,如寒冷、淋雨、出汗吹风等,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气影响人体;内因,如常吃生冷食物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从内生。
受寒之后,一般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疼痛、关节活动困难、怕冷,易腹泻、感冒,身体乏累,睡眠和食欲变差等。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会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有些人在冬季会出现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容易发怒等表现,这些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症”。
最不扛冷的6个部位
人体有6个部位最不扛冷,如果不“捂”好,寒邪易乘虚而入,使体内的阳气随之外泄,出现“冬病”。
1.头部。若头部受寒,阳气特别容易散失。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头部受寒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卒中。
2.颈部。颈部有3个以“风”命名的重要穴位,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是风邪最易入侵的门户。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
3.后背。背部是督脉循行的地方,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调节阳经气血运行,背部是温经散寒的重要部位,不能受寒。
4.肚脐。若肚脐受风寒侵袭,不但会使脾胃受寒,女性还容易痛经。
5.膝关节。膝关节受寒易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问题。
6.脚。如果双脚长时间受凉,不但容易长冻疮,还可引发感冒、痛经、腹痛等问题。
5个好习惯赶走寒气
天气渐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体。
1.顺时令。多吃时令蔬果,一日三餐要有规律。
2.晒太阳。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傍晚时分可以晒后背。最好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3.迈开腿。“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
4.少熬夜。熬夜内耗气血,寒邪乘虚入侵人体,会导致经络阻塞。
5.控情绪。
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绪,特别是中老年人,要保持好心情。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