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开展“非遗”大普查,摸清传统文化的“家底”

12月15日,许昌陈氏皮影第四代传人陈志国(右二)在指导学生。记者 牛书培 摄

本报讯 (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李俊玲) 12月29日,记者从市文化部门获悉,今年11月至12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开展“非遗”调研活动,全面深入地掌握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越调、禹州药会、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7人(去世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代表性传承人46人(去世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9个,代表性传承人430人(去世17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58个,代表性传承人970人(去世51人)。

许昌市“非遗”调研组走访了钧瓷烧制技艺、魏都区菜刀制作技艺等27个项目,基本摸清了全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现实情况,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集研学、旅游于一体的“非遗”文旅综合体项目,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驻,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吸引了周边教育机构及游客体验互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2014年起,我市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开展“名师出高徒”——钧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授徒技艺大赛,截至目前已经连续举办6届。许昌市第三届传统工艺展演展示活动也举办了三届,手拉坯技艺、越调展演、弓子锣舞表演等吸引了市民和网民们的广泛关注,有力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水平,调动了他们的传承热情,从而促进了“非遗”保护的持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