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市工人文化宫,曾是许昌市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元宵节期间,这里张灯结彩、华灯初上,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喜庆氛围。 □ 记者 黄增瑞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元宵节是传统节日春节中的“压轴戏”。许昌作为曹魏古城,曾经的元宵节可以说是多姿多彩。
“20世纪80年代,文化宫可以说是花灯聚集地。”2月21日,市工人文化宫宣教科科长程文胜对记者说,他们展出的花灯都是自制的,要提前一两个月做准备。
“有一年,我们在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位置,设计制作了一个占地20多平方米,八角六面,高近3米的巨型走马灯。”程文胜说,走马灯内部是钢筋结构,分为三层,中间有一个钢管,上面链接着齿轮,下面放有一个电机。通过电机的转动,花灯能让上下三层画面错落有致地旋转。
“走马灯里面有八仙过海、七仙女等精美图案,通过一个大灯泡的照射,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巨型走马灯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谁看了都说好看。”程文胜说,除了大型走马灯外,他们还制作了一二百盏大小不一的宫灯。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角龙灯等,全部悬挂在文化宫的四周,吸引众多许昌市民前来观赏。
后来,为了活跃节日气氛,装点美丽许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区各企业单位都要自己制作花灯,并在市区人民路、建设路上展示。有的企业将花灯扎成生肖造型,有的扎成巨龙造型,还有的扎成牡丹或莲花造型……
猜灯谜考验的是人的智慧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市工人文化宫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程文胜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娱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各地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商家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语结合在了一起。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市工人文化宫办公室看到,程文胜的办公桌上摆有10多本有关灯谜的书籍。
“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准备出1000幅灯谜。”程文胜笑着说,他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被安排到市工人文化宫绘制电影画报。数十年来,市工人文化宫每年举办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都是由他来出谜语。
“猜灯谜不仅能启迪智慧、增长知识,而且是一项优美高雅、益智怡情、轻松愉快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程文胜说,但随着手机的普及,猜灯谜也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平、公正性。“前些年,我们的谜语一公开,就有人不自觉地用手机搜索答案。为此,我没少在谜语的设置上动脑筋。为了保证公平,我专门出那些没有上过网络的谜语,让人搜索不到答案。”
“元宵节当晚,我们会把写好的灯谜系在绳子上。猜中谜底后,工作人员会将谜底贴在花灯上,而后给人兑奖。当然,也会有很多小朋友猜了半天也没猜中谜底,工作人员也会给以鼓励,不能让孩子空手而归。”程文胜说。
市工人文化宫
综合娱乐文化氛围浓
市工人文化宫承载了许昌人关于元宵节的温馨记忆,这里也成了我市重要的公共文化娱乐“主阵地”。
“每到元宵节,市民群众汇聚而至,猜灯谜,跳交谊舞,滑旱冰,打气枪,套圈,到处其乐融融!”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王保生说,曾经的许昌生活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只有工人文化宫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20世纪80年代,许昌市工人文化宫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文化宫”,并获得了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荣誉称号。
前几年,随着曹魏古城的开发,新建成的市工人文化宫场地更具规模,设施更加齐全,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文化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