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许昌往事

大慕庄旧事(一)

《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家族 与大慕庄有何渊源?

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慕甲容的后人慕福全向记者介绍有着百年历史的慕甲荣私塾。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 记者 毛迎/文 谭宜姝/图

核心提示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是个神秘的家族。慕容世家多代居于江南,擅长武术,为燕国皇室后裔,致力于燕国的复辟事业。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慕容复这个人物,其与丐帮帮主乔峰并称武林两大高手,名满江湖,人称“北乔峰,南慕容”。

小说中的情节有虚构的成分,但在历史上,慕容这个姓氏确实与燕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社区,居民以慕姓居多。《许昌慕氏家谱源流》记载,慕姓为复姓慕容演变而来。许昌慕氏与慕容氏究竟有何渊源?近日,记者来到大慕庄社区,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出了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慕氏与慕容氏有啥关系?

81岁的慕天佑是大慕庄社区文化协会会长,他牵头编纂了《慕容、慕氏族史》一书。“在我们大慕庄社区,慕姓是大姓,有200多户1000多口人,周边的小慕庄、大郑庄等社区也生活着一些慕姓居民。经过考证,慕姓源自复姓慕容。”慕天佑说。

他表示,根据鲜卑慕容氏后人慕喜安主编的《慕容、慕氏、容氏族谱》记载:“自鲜卑首领莫护跋率众迁至辽西,以‘慕容’为姓后,1000多年来,演化的“慕”“容”姓,其源均为鲜卑慕容。”

《晋书·慕容廆载记》称:“时(魏初)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意思是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三国时鲜卑的首领莫护跋见了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看到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与“慕容”二词读音相近,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所以,从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开始,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和姓氏的名称。

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其孙慕容俊称帝建立燕国。东晋十六国时,燕国先后经历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多次灭亡、重建,慕容姓氏就此广泛流传。

大慕庄慕氏族群来自哪里?

慕容氏为何会演变为慕氏呢?

慕天佑说,慕容氏演变为慕氏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慕容氏亡国后,为了避免杀戮,部分族人取“慕容”姓氏的第一个字改姓“慕”。在慕容氏后人提供的族谱中,屡有为避祸而改姓的记录。比如,元代刑部尚书慕完的族谱介绍,慕完是南北朝时名将慕容三藏之后,先祖为避乱,去“容”字,改复姓“慕容”为“慕”。清初进士慕天颜的族谱表明,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甘肃静宁的一支慕容氏,由姓“慕容”改姓“慕”。

慕容氏改为慕氏,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随着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运动,慕容氏大多改为单姓慕氏、容氏等,亦有维系复姓慕容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据《许昌慕氏家谱源流》记载,建安区灵井镇大慕庄慕氏族群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如今后裔已有1000多人。从大慕庄迁徙出去的慕氏分支族群众多,周边的灵井镇大郑庄社区、杨堂社区、岗杨社区以及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水溃村、许昌市区白庙等地生活的慕氏族群,都是从大慕庄迁徙出去的。”慕天佑说。

民间有“燕、慕是一家”的传说。据传,慕容氏先后建立前燕、后燕等,后因与邻国交战而终。慕容氏族为保全家人,一部分人去“容”姓“慕”,一部分人则以国号“燕”为姓氏。

大慕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慕玉发说,大慕庄有慕姓居民1200多人,燕姓居民200多人。“‘燕、慕是一家’,大慕庄社区的慕姓、燕姓都源自复姓慕容,这在《慕容、慕氏族史》上有明确记载。”慕玉发说。

声名显赫的慕甲荣是何人?

在大慕庄社区,慕甲荣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几乎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讲几段关于他的故事。

76岁的慕福全是慕甲荣的后人,他和家人居住在一栋砖瓦结构的老房子里。“这是先祖慕甲荣教书的地方,我从出生就住在这里,这座房子起码有250年历史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这个门楼上有个阁楼,上面存放着大量书籍。”慕福全指着拱形的门楼对记者说。

慕福全居住的老房子门楼上悬挂着“慕甲荣私塾”的牌匾,“百年旧址”几个大字让这座建筑更具沧桑感。“这块牌匾是新的,是大慕庄社区居民为了纪念慕甲荣而悬挂上去的。门楼上原本有三个大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辨别不清楚是什么字了……”慕福全说。

“先祖慕甲荣19岁考中秀才,24岁由拔贡中举,曾任禹州训导。”慕天佑说,慕甲荣,字冠舻,出生在大慕庄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为二房所生,兄弟排行第六。慕甲荣7岁入学,聪颖好学。为给母亲争光,他将书房设在楼上,除大小便外从不下楼,人送外号“活柩子”。

1933年,朱又廉编纂的《许昌县志》记载:慕甲荣“潜心经史,留意训诂”,著有《述德堂小草》《述德堂诗稿》《述德堂大小塾课先入言》等书,均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刊刻行世,成为当时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

进士考试落第后,慕甲荣先后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讲学。因学识渊博、因材施教,其弟子中有多人任知州、巡抚等职。因此,湖北、江浙一带誉称其为“慕夫子”。

“慕甲荣的墓地在大慕庄社区的东南角。据老人们相传,其墓碑上刻有两条蛟龙,被附近社区的居民称为‘蛟龙碑坟’。现在,墓碑已不知所踪。”慕天佑说,清乾隆、嘉庆至民国年间,大慕庄人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慕甲荣等先辈先后开办私塾,使许多村民受到良好教育,村里的文举、秀才、文化人辈出。

“在大慕庄社区,至今还流传着‘皇帝封官’的故事。”慕天佑说。慕连山是慕甲荣的学生,根据《许昌县志》记载:“慕全太(慕连山之父)以子连山,封开封中牟训导。”清代文举慕连山在任职期间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嘉庆皇帝认为其父教子有方,故封慕全太为中牟训导,让他给天下的父亲做个榜样。

慕天佑说,慕连山故居大门楼上挂的《文魁》牌匾及堂屋中间的黄缎子上所著“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诰封文就是嘉庆皇帝为其父子所封。慕连山尽心尽力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皇帝为其封官,就是让为人之父的都能够认识到生儿育女的责任和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