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公宴诗,诗人以雁自喻,反映了个人经历的艰难和仕途的坎坷,充满着对功业、名利禄位的向往和追求,渴望得到主人的提拔,洋溢着复杂的感情。其中有辛酸,有痛苦,有欢快,有希望,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清新,托意寄情,含蕴颇深。
此诗上半篇(“朝雁鸣云中”至“伸眉路何阶”)以鸣雁自喻,暗示自己过去穷困、忧愁的生活。开头两句,以清晨哀鸣于云中的飞雁比喻自己过去飘零无依的形象和悲凉痛苦的心情。接着二句设问:鸿雁打算飞向何方?为何双翼不展,在空中踌躇?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彷徨无依的神情。
下面是雁儿的回答。“言我塞门来,就将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每年秋天,鸿雁都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衡阳据说是大雁南飞的终点。为了躲避北方的寒冬,雁儿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这四句借鸿雁迁徙,比喻自己往昔漂泊的生涯。汉末中原大乱,士人为逃避战祸,四处流窜,大多是寄身于战乱较少的南方。如王粲、繁钦等,都曾逃往荆州,应玚看来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写鸿雁在长期远行中蒙受霜雪,羽毛日渐摧折脱落,比喻自己在漂泊生涯中久历磨难,已无力高翔。不仅如此,而且这样下去,找不到安全的归宿,只怕要面临更大的危险。所以接着两句说“常恐伤肌骨,身殒沉黄泥”。这四句正是雁儿“戢翼徘徊”的原因,也是自己茫然不知何从的原因。
以上都是表述诗人往日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文人在连年战祸中忧惧恐慌心理。全用比喻写出,更显得委曲深婉,凄切感人。作者自然不甘这样的遭遇,故自“简珠”以下,诗意转折,自述不甘沉沦、企望改变命运的心愿。“简珠随沙石”是喻中喻,表面说鸿雁落于泥地,犹如大珠落于沙石,不能处于其中而自安。因此,“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他希望能趁云雨会合的良机,濯洗羽毛而凌越高阶。这几句用笔奇幻,显示了诗人的抱负,并蕴含着祈求鉴察之意。可见,此六句虽然仍以鸿雁为喻,但蕴含的意义更为丰富和深曲。
下半篇从“公子敬爱客”至“以副饥渴怀”,转入公宴之事。“敬爱客”三字,包括了以下一连串内容:一是“乐饮不知疲”,公子频频劝酒,好客而不倦;二是“乃肯顾细微”,自谦说像自己这样地位鄙微的人也受到主人顾怜;三是“赠诗见存慰”,主人在劝酒之余,还向自己赠诗表示安慰存问,使诗人感到愧不敢当。可见“敬爱客”三字是此诗下半篇的诗眼,包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含义。
正因为主人“敬爱客”,使诗人大为感动,所以诗人表示要报答主人。报答的内容有二:一是“不醉其无归”,要极欢尽醉以助主人雅兴。二是“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要求所有受到曹丕款待的君子,都要珍惜自己的职位,尽心尽力,报答主人求贤若饥渴的心怀。建安末,曹氏门下客写有不少《公宴诗》,多庸俗的颂扬语,而应玚此诗,虽有讨好主人之语,但较有分寸,所以张玉谷说此诗“未坠古音”。
此诗的主题是希望得到曹丕的恩遇,但这点只在前半篇借雁“濯羽陵高梯”中暗透出来,后半篇只字未提。这是因为应玚此时与曹丕初交,不便明言,或是因为他为人自重,所以立言得体,艺术上也显得含蓄蕴藉。
全诗风格清丽,前半用比兴,引而不发;后半用赋体,仍引而不发,在含蓄委婉中透露主旨。曹丕果然不久就把应玚调到身边做“文学”了,说明该诗产生了预期的效应,比一般公宴诗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