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羊温顺善良,人们很早就赋予它吉祥之美称。比如,在古文字中羊字通祥字,“吉羊”也就是吉祥。
《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音淳,黄毛黑嘴唇的牛)。”这是赞美周宣王中兴以后,畜牧兴旺的诗。
有人根据这首诗推断,“羊与牛一样是人们拥有的财富”。所以古人以羊作器,也含有财富之意。
其实在我们许昌博物馆内,就有一件与羊有关的文物——卧羊铜灯。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盏卧羊铜灯的故事。
1汉代灯具是如何演变的?
6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许昌博物馆,在二楼展厅见到了卧羊铜灯。“卧羊铜灯是1988年在许昌县(今建安区)桂村乡岗杨村发现的。”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此件铜灯长15.5厘米、高9.8厘米,宽6.6厘米,造型别致,制作技艺精湛。
卧羊铜灯的羊成跪卧状,两眼突出,双耳竖起,双角自耳下盘曲成环形,羊嘴紧闭,胡须贴于胸前,通体阴刻细密的卷毛纹。羊的整体形象逼真、神态生动。
陈文利告诉记者,汉代的铜灯品类繁多,用途各异,造型奇特。其中,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灯是用来照明的器具。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照明工具就不断发展。从篝火到火把,再到专供照明使用的灯具产生,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那么,灯具又是如何演变的?《尔雅·释器》记载:“瓦豆谓之灯。”郭璞注:“即膏灯也。”陈文利告诉记者,中国灯具大致起源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源自豆。根据目前考古出土的灯具资料,战国时期,铜灯已从生产神化的祭祀用品转化到了生产日用品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灯具逐渐成为当时贵族的常用器物。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审美需求,铜灯在造型装饰上也更加精美。
战国晚期,贵族们已把灯具视为重要的案头实用雕塑品,造型也日趋考究。秦汉时期,青铜灯具数量和造型日益丰富,其中以动物形灯和豆形灯的出土数量较多,设计取材也多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汉代铜灯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制作工艺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创制了许多精品。其中精巧别致的长信宫灯、彩绘雁鱼铜灯、卧羊铜灯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汉代是我国古代灯具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2卧羊铜灯,汉代的“省油灯”?
“卧羊铜灯的制作者,独具匠心,不仅制作精巧,且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陈文利说,该灯分上下两部分,羊颈下部设一活动枢纽与躯体相连,羊背做成可翻转至头顶的灯盘,背部上掀可以打开,可盛油点灯。灯盘放下后又与羊体吻合,余油自动流入腹腔存放,民间称之为“省油灯”。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其实,这样的环保设计在汉代的铜灯中很常见。古人照明采用的油和蜡在燃烧后会产生油烟,烟中带有烟炱,不但会发出难闻的异味,还会污染环境,时间长了也会熏黑房屋以及屋中的物品。
釭灯乃汉代绝版发明,我国现出土的十余盏釭灯皆来自汉代墓葬。
为了安置导烟管,釭灯多为象生类造型。凤、雁、天鹅的长颈,都暗藏烟道,而设计最独特的莫过长信宫灯。一位朴素端庄的跽坐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典型汉服打扮。宫女左手托灯盘,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嵌插在灯盘凹槽上,可以调节光照和方向;宫女右臂高举,垂下的袖筒成为烟管,烟灰沿着袖筒进入体内;宫女腰与腿的连接处被设计了转角,可以把未被吸收的烟雾挡在内部而不至于迅速回流;此灯并不贮水,灯体底部有孔,可调节气压,弥补单管烟灯空气环流不好的缺陷。
3卧羊铜灯体现了儒家思想?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就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了日后2000年来最主流的思想学派。汉代的很多器物,都充分地体现了儒家思想。
羊作为一种温顺的动物,古人也将对羊的感情融入各种器物中。故此该卧羊铜灯的造型,很可能是在诠释儒家学派的宽仁与友善。
董仲舒认为:“羊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啻,类死义者;羔食于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羊被赋予了知仁、知义、知礼的品格,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这件卧羊铜灯前腿后跪,后腿前屈,呈跪卧状,是羊灯中的经典造型。四肢跪曲,一方面较之四足站立更能增加灯座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可增强铜灯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卧羊的跪卧之势更是寄予了人类对子女孝顺的向往。
《春秋繁露》曰:“羔饮器母,必跪,类知礼者。”虽然羊羔跪饮母乳是一种自然属性,但在古人“以己度物”的思想下,将这种行为赋予了孝顺知礼的含义。谯周《法训》:“羊有跪乳之礼,鸡有识时之候,雁有庠序之仪,人取法焉。”便是将动物的行为引申至儒家法制的政治需求中,以此来教育、警示时人应遵仁孝之礼。
众多汉代考古材料表明,卧羊题材在西汉中期成了一种普遍意识和文化自觉,而卧羊铜灯只是其中之一。
睹物思情,熟知“跪羊知礼”典故的文人面对羊灯,自然会有所联想和自省。
“汉代,以羊形做器更是不胜枚举,小到不同质地的随葬明器,大到王陵墓前的石刻。”陈文利说,卧羊铜灯寄予了古人希望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时间似光,生命如烛。
卧羊铜灯犹如一束来自汉代的光,在2000多年的岁月风尘中,为许昌大地点亮了独特的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