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毛迎 通讯员 刘建益
核心提示
位于许昌市区西北15公里处的建安区灵井镇一个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名镇。灵井镇得名于一口古井,该古井位于灵井镇灵北社区。据《嘉靖许州志》卷一载,灵井“其水色玄而气温,涝不溢,旱不涸,灌田数百亩,每祈雨辄应,民以龙潜其中,故名”。
这口古井之上曾建有灵泉阁,古井旁有灵井大庙,时至今日,这些建筑已不见踪影,但关于它们的故事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灵泉瑞溢”,为“许州十景”之一
驱车出许昌市区沿天宝路向西,进入许禹快速通道,越过永登高速公路,向前再走1公里多,便到了灵井镇。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俨然一个现代化小城镇。
6月15日,在灵井镇政府东门南侧,记者看到路旁立有一块大石,上书“灵井”二字。向西不远处还立着一块“灵井自流泉”的石碑,石碑上刻有“许昌县(今建安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紧邻石碑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推开院门,一口六边形的古井映入眼帘,井口上刻有“自流泉”三个大字。记者靠近井口向井中探望,发现这口井并不深,井中无水,一眼就望到了底。井壁的结构与井口不同,为正方形。
“这口古井原本就是正方形的,现在看到的六边形井口是后来加盖的。”灵北社区71岁的老人何金遂说。
灵井为何被称为“自流泉”呢?据何金遂老人回忆,灵井距地面约半米处有出水口,水从出水口流入地下水道,穿过大街流进对面小庙。小庙神像座位下有一小水池,水经小水池再流进圆池内,是群众生活用水汲水处。小圆池水满后再流入长方形池子内。长方形池子南端伸出一石龙头,从嘴内向外喷水。
“我小时候灵井的水源源不断,井水离地面很近,拿一只碗蹲在井边,一伸手就能舀到水。”何金遂说,因为井水充沛,人们都把灵井称为“灵泉”或“大池”。
灵井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灵井泉水自流,与周边庙宇相呼应,被誉为“许州十景”——灵泉瑞溢。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的《许州志》记载,当时知州甄汝舟为“灵泉瑞溢”赋诗,曰:“降雨能回造化功,还分余泽润三农。银床莫漫施长绠,只恐深泉有蛰龙。”诗中的“绠”,指的是汲水用的绳子,意为民众不轻易地打破水面的平静,担心惊动了井内蛰伏的真龙。
古井之上,曾建精致楼阁
“以前这口古井上面建有高大的‘池楼’,池楼上面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龙。龙的图案倒映在井中水面上,如果有人往井里扔一枚铜钱,水波荡漾,龙的倒影就‘动’了起来,就像真龙在游动。因此,人们都传说灵泉古井有龙潜其中……”灵北社区82岁的居民王金灿说。
在一张拍摄于1950年的老照片中记者看到,灵井之上是一栋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颇为精致。据灵北社区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回忆,灵井的灵泉阁四角共有八根柱子支撑,其中石柱上刻有楹联:“为凉为温时而出之盈不求溉,亦玉亦璧饮此水者贪亦成廉。”落款处有“王然兆题,清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字样。现在楹联石柱只有上联被保存。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白沙宋墓》附录的一篇文章中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灵井”进行了记载。文章称,1951年12月12日,他们一行五人到许昌下车后改乘马车行经灵井镇。镇中间有灵井大庙,庙位于镇街以北。三门内有灵泉,泉上覆三檐小阁,自阁顶垂一龙,龙首下俯。三门外隔镇街建观音堂。观音堂南壁外面下方置一石龙首,龙口吐水,水贮成一池,此水即由灵泉暗引至此。阁北侧有水母大殿。水母大殿北侧为后殿,后殿西为西大殿。宿白先生在文中称,以上观音堂、灵泉阁、水母大殿和西大殿,皆明代所建,清初或略加修整。
灵井泉始于何代,灵井亭建于何年,已无据可考。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10月所立“重修灵井亭碑记”云:“许州西30里许,在镇店中有一石砌方池,水与地平,大涝不增,大旱不减。为凉为温,时而出之,盈不求溉。宜玉宜璧,饮此水者,贪亦成廉。此水源源不断流入村南,可浇地数百亩。创自何时,载籍无传,无据可考。亭顶悬雄雌二龙,怒目瞪眼,其影投入井水之中,形态十分壮丽可观……”
灵泉“叮叮”响,内里有乾坤
“灵井镇之所以叫灵井,就是因为有这口井。我今天回老家探亲,特意绕道来看看这口古井……”40多岁的王学勋是灵井镇人,如今在平顶山工作,当日,站在被修葺一新的灵井旁边,他向记者讲起了记忆中的灵井。
王学勋说,他记事的时候,这口井里还有水,周边村子很多村民都到井边取水。“听老一辈人讲,灵井里有泉眼,一年四季泉水不断涌出。泉水还会发出‘叮叮’的响声,在安静的夜晚传得非常远,几里之外都能听到。”在王学勋看来,灵井是一口有灵气的古井。他虽然没有亲耳听到灵泉“叮叮”的响声,但泉水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个传说让他感觉很神奇。
在采访过程中,灵北社区的很多居民都向记者说起了灵泉“叮叮”响的传说,灵泉为什么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呢?
“灵泉会发出响声,‘秘密’就在于泉水之中有铃铛。”王金灿一语道破玄机,他说,灵井之中的水经地下水道穿过旁边的一条街,在这条街的另一侧有一座小庙,小庙内有出水口,出水口在一石雕龙头。龙嘴内嵌一铃铛,水击铃响,声音清脆悦耳,能传数里,并且余韵绵长。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铃铛不知何时丢失,灵泉水悦耳动听的响声也随着铃铛的消失而成了传说。不过灵井街上过去确实被村民叫作“铃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