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甲奇
左宗棠乃清末重臣,历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等职,封二等侯,死后送赠太傅,谥“文襄”。他任高官20余年,每年养廉金二三万两银子,另外还有例规等灰色收入,按理他死时留给儿孙的财产不会少。
手握大权,左宗棠要发财易如反掌。他与晚清巨富胡雪岩交往颇深,胡雪岩为左宗棠筹措粮饷,左宗棠任命胡为军中总理粮台,还保荐他为候补道,后来更奏请皇帝,给胡加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胡雪岩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左宗棠在东南用兵顺利,又在西北连战连捷,在财政上得益于胡雪岩的支持。两人可谓典型的官商合作。这样的合作不谋私利,当然有人不信,就向朝廷告发。但朝廷调查的结果是,胡雪岩的财力支持,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左宗棠经手西征军饷几千万两银以上,一身清白,不贪不占,连按官场例规享受的补贴也一概不受。慈禧太后非常高兴,随即对满朝文武下了一道口谕:30年不准参奏左宗棠。
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书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000两银子,合计2万两,只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工资。那么,左宗棠还给子孙留下了什么呢?
立大志向。左宗棠共有4个儿子,名为孝威、孝宽、孝勋、孝同。他得子较晚,大儿子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经35岁。儿子7岁时,他离家到长沙当幕僚,此后戎马生涯,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一连6年都不能与家人见面。左宗棠对子女的教诲主要靠书信,他写信教导儿子:“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读书做人,先要立志。”……
严以修身。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左宗棠四子均已长大成人。他为左氏家塾写下一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他本人的表率作用,对子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人们称赞说:“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勤俭自立。左宗棠68岁时便立下遗嘱“我廉余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年谱中记载: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月,山西、河南大旱,陕西及甘肃庆阳亦饥,公倡捐养廉银万两。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给儿子写信:“付今年薪水银二百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左宗棠常以“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告诫自己。他不仅教导子弟俭朴度日,自己也过着俭朴的生活。当了督抚后,仍是“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他把多余的钱随手散去,除救济灾民和贫苦族人外,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如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
因此,左宗棠的后人中当官的不多,发财的更少,四个儿子中,只有老四左孝同在军中当过较大的官。甲午战争时,他曾在湖南巡抚的吴大澂统帅的大军中任总办营务,战后就退出了军队。左氏后人凭借良好的家风,依靠自己的努力,多学者,多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