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峰塔

□ 诗可可

以景抒怀,尽显宏伟志向

刘桢肖像 资料图片

《遂志赋》是一篇登山抒怀小赋,选自《艺文类聚》。赋中表达了刘桢要效身于曹操的情志,为实现统一天下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力的夙愿。

“幸遇明后,因志东倾”,开篇二句将刘桢要尽忠于曹操的心志表达出来了。明后是英明的君主,即指曹操。东倾是倾心于主人。刘桢才气出众,他归属曹操后,曹操辟为司空军谋祭酒、丞相掾属,任曹丕的五官中郎将文学等。受到曹操的如此厚爱,他深受感动,但由此也极为不安。

“披此丰草,乃命小生。生之小矣,何兹云当”,从这四句独白中,我们可以了解刘桢当时的心情:曹操摈弃那些小人,任用我这个不被看重的小书生。我才能低下,怎能担此重任!刘桢态度谦虚,认为自己才德浅薄,受到曹操的器重而惶恐不安。也许是为了驱散内心的忧愁,他要外出逛逛。“牧马于路,役车低昂。怆恨恻切,我独西行”:如同放牧马匹一样,让马在路边慢行。车子低昂,置于路旁,心情郁闷惆怅,我独自向西方出游。接着就描写他所去之地,所观之景,心情在不断为之改变。

“去峻溪之鸿洞,观日日于朝阳。释丛棘之余刺,践槚林之柔芳。皦玉粲以曜目,荣日化以舒光,信此山之多灵,何神分之煌煌”,这八句是写他登山望朝日时的情景与心态。离开险峻之处的溪流,来到连绵不断的高山东面观看日出。也许是由于登山所致,身上沾满了荆棘,于是他边走边摘芒刺。走在芬芳的茶林中,心情格外舒畅,特别是当他望到那红日放着光辉,白玉在其映曜下更显晶莹之时,他一扫心中的忧绪。登高望远,阳光灿烂,更增添了他愉悦的情志。因而不知不觉地发出,神气是多么辉煌的感叹!可见,作者已深深地被这朝日、山上的美景所感染。“伊天皇之树叶,必结根于仁方”,这两句是触景生情。仁方即仁德之方,这里是指曹操所管辖的地域。山上的树木如此美好是天帝所栽,必然扎根在仁德之地,表达了对曹操的颂扬之情。

赋的后半部分描写他的志向。首先要统一天下,结束战乱。“梢吴珍于东隅,掣畔臣乎南荆”,很明显就是要消灭蜀、吴,统一山河。“戢干戈于内库,我马系而不行”二句,表达了他要结束战争,尽快实现太平盛世的心情。统一天下后,又有治理天下的问题。因此,他的第二个志向是施恩惠、用贤人。“扬洪恩于无涯,听颂声之洋洋。四寓莫以无为,玄道穆以普将”,洋洋指盛大的颂扬之声,四寓指四方。这几句是说流惠下民,为百姓施恩,就能听到百姓的赞颂之声。天下安定,没有征伐刑戮,天道降福于天下之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用贤人,斥逐小人。刘桢的这个志向极为美好,和许多贤君明主的志向一致,而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所以他的第三个志向是功成身退。“袭初服之芜秽,托蓬芦以游翔”,初服指为官前的庶人之服。蓬芦是蓬草、芦苇,这里指生活贫苦。功成之后,穿上我那芜秽不整的平民服,借助蓬芦四处遨游。刘桢是一位傲世逸俗之人,他的诗风,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闻名于当时,称美于后世。

这篇登山咏怀抒志之作,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本来写的是“遂志”,却从有幸遇到明主曹操写起,继而描写登山所见,表面看这些与写志向无关,实际上恰恰是作者志向的基础,曹操所从事的事业,重用贤人的政策,对作者深有启发。另外,登山所见大好河山,更激励他要为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做出贡献。由于有前半部分的写景抒怀作基础,后半部分的叙写志向才显得更有说服力,使读者为他的宏伟志向所感动。

此赋写景景美,抒情情深。语言简洁、质朴,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在刘桢的赋作中,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

《遂志赋》节选

刘桢

幸遇明后,因志东倾。

披此丰草,乃命小生。

生之小矣,何兹云当。

牧马于路,役车低昂。

怆恨恻切,我独西行。

去峻溪之鸿洞,观日日于朝阳。

释丛棘之余刺,践槚林之柔芳。

皦玉粲以曜目,荣日化以舒光。

信此山之多灵,何神分之煌煌。

建安风骨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