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许昌记忆

许昌记忆·老街巷、老胡同系列(10)

寇家巷:寇准后代曾居住在这里

寇家巷幼儿园

寇家巷的老建筑

核心提示:寇家巷很短,毫不夸张地说,站在巷子一端,一眼就能望到另一端。

很多人知道寇家巷,都是因为巷子里有一所幼儿园,每天到了上学、放学的时候,接送孩子的家长从四面八方涌来,窄窄的巷子一时间变得异常喧闹。

寇家巷为何姓“寇”?除了寇家巷的老住户外,这个问题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盘点历史上姓寇的名人,北宋大政治家、宰相寇准算是名头最响亮的一个。没错,寇家巷名称的由来,就和寇准有关。

□ 记者 毛迎 文/图

寇家巷得名与寇准后裔有关

7月27日,天气晴朗。记者从古槐街拐入寇家巷,目之所及,小小的巷子北侧尽是商铺,南侧有幼儿园、居民区,窄窄的路面上电动车来回穿梭,行人悠闲地逛着,一派热闹的景象。

“这条路为什么叫寇家巷?”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

“听说过去这条街住过姓寇的名人,具体是谁我就不知道了。”路边商铺门口一位大姐听到记者询问寇家巷名称的由来,热情地解释道。

73岁的邢德平是寇家巷的老住户,在他的记忆里,寇家巷东口与南大街相连的地方曾住着一户寇姓人家,院子很大,房屋也很气派。现在那些老建筑已经没有了,寇姓人家也搬走了。

那么,寇家巷名称的由来到底是不是和寇姓有关呢?

据《寇氏家谱》记载:“寇莱公(寇准)居陕西三原县相礼村,十一世孙寇一元初任苏州刺史,后迁升许昌任职,金兵扰乱,守职寿终。四子未归故里,皆于许下户为民。”由于寇家人在此居住,所以小巷被称为寇家巷。

明清时期,许昌南大街很繁华。寇家巷距南大街很近,寇准等又是名人,很多人愿意在这条小巷做生意。一时间,茶馆酒肆、杂货铺布满了巷子。其中最有名的商家是三源斋杂货店和万福楼酒菜馆。

今日的寇家巷与曹魏古城南大街相连。巷子里虽然已不见三源斋杂货店和万福楼酒菜馆的踪迹,但也有一些经营本地特色美食的店铺,每到饭点,食客扎堆,人气很旺。

小巷虽小,名头却很响亮

寇家巷繁华鼎盛是在民国年间。

万福楼酒菜馆坐落在寇家巷路北,清代“硬山”式建筑样式。

据档案史料记载,万福楼酒菜馆的房舍是租计老八的,有十几间,前后配有厢房。主楼建筑为五楹,本漆门扇,镂花窗棂,不但古朴,而且华美。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这里是许昌市的名酒楼。

万福楼酒菜馆的老板是在商界享有盛名的牛万青。他不但精明能干,对业务的精通也堪称上乘。

他摸透了许昌一带人们淳朴敦厚、方正平和的民俗民情,为此总结了一套实用的理论:在烹饪时,务必把握“方正平和”这一关键,不过火也不能欠火。

中原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长时间的生活习俗,导致许昌人对菜肴色泽和口味的偏好也是四季不一的。

具体地说,口味是:春季酸味初露,炎夏清脆稍苦,三秋适中微辣,严冬味浓偏咸;色泽是:春季清翠艳丽,炎夏鲜亮素雅,三秋蓝绿搭配,严冬红黄紫黑。

不管你在哪个季节来万福楼酒菜馆吃菜,总是让你大饱眼福,肚中实惠,可口可心。如果说吃是一种文化,那么,你在享受美味佳肴时也算获得了一些知识。

万福楼酒菜馆生意兴隆,顾客盈庭,经常有达官显贵进进出出,更使它增添了一种异样的色彩和气韵。

1929年初冬,蒋介石曾光顾万福楼酒菜馆。是时正值蒋、冯豫西大战,身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从武汉乘火车来到许昌,视察蒋军布防情况。蒋介石在许昌逗留期间,许昌军政首脑曾在万福楼酒菜馆设宴款待他和邵力子、周佛海等人。

1947年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万福楼酒菜馆设宴请客。

关于这次宴请,曾担任许昌牖民社剧团艺术组组长的巩守志曾著文回忆。常香玉是应因创办《许都日报》缺乏资金的社长王植夫邀请,来募捐资金的。

“常香玉请牖民社剧团助演说定后,就在寇家巷万福楼酒菜馆请客。客人除了馆长、我和戏曲编辑委员会的绅士委员外,就是各界人士。”巩守志回忆道,当天常香玉因病没有到场,引起一些人不满,提出“罢演”。第二天,常香玉在万福楼酒菜馆重新请客。后来,常香玉在南关三星舞台演出,为《许都日报》募捐了9000多元钱。

三源斋杂货店数一数二

“三源斋杂货店经营酱菜、糕点、日用杂货,我小的时候在那里买过酱油和糕点。”对于三源斋杂货店,邢德平有着深刻的印象。

建安区五女店镇人陈如同14岁到三源斋杂货店当学徒,一直干到1951年。“三源斋杂货店在寇家巷路南,是租王贵珍家的一处四合院。前临街五开间两层楼房,下层开设门市,上层工人住宿;东西厢房各六间是果作(糕点作坊);后面三开间两层楼房是仓库。”陈如同在回忆文章中介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源斋杂货店是驰名许昌的点心咸菜铺,独占了许昌三个第一:五香酱菜第一、什锦小菜第一、豆腐乳第一。尤其是它的五香酱菜、豆腐乳,声誉很高,食之者必到三源斋。当时,许昌城有这样的俗语:“雪里红,莫出城;五香菜,三源斋。”

当时,许昌城内的杂货店还有南大街路东的大兴斋、五福同、五州、福聚通、福裕通、福聚仁,党部街西口的大美恒,东大街路北的宏兴源,洋街的亚洲,奎楼街的瑞丰久等。在这些杂货店中,三源斋是数一数二的。

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三源斋杂货店讲究质量,享有盛名,还生产麦麯高粱醋,每年农历五月,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凑足40人,天一亮放一挂炮,院子内就开始为做麦麯忙碌起来。和料和踩麯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师傅上阵完成。

三源斋杂货店还设有果作,规模比酱作小一些,但是品种、花色很多,风味独特。马蹄酥、白皮等都有,其中,月饼是果作生产量最大的节日糕点。

1944年,日军侵犯许昌。为了守护店铺和自身安全,工人们在三源斋杂货店酱菜院内挖了地洞,在两间屋子下方修建了地下室。后来,市区西大街也有过一家“三源斋”,随着时间推移消失了。

如今,寇家巷最醒目的门头就是寇家巷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始建于1956年。62岁的陈春香自小生活在寇家巷,她说,她和兄弟姐妹都上过寇家巷幼儿园。“我们家三代人的童年都和寇家巷幼儿园密不可分……”

古老的街巷、历史悠久的幼儿园,承载着很多老许昌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