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透过文物看许昌

博山盖熏炉: 缥缈仙山外,香凝一炉中

□ 记者 张铮

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香,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用途,人们用它熏燃、悬佩、涂敷,甚至饮用。

尤其是历代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对熏香更是推崇有加,认为它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熏香为伴,并进而将其作为“礼”的一种表述,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居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昌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博山盖熏炉。这件来自西汉时期的焚香熏炉,不光是一件生活用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无声地诉说着往事。

两汉时期,博山炉非一般人可用?

“日照香炉生紫烟”——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流传。

香炉,自古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考古资料显示,自西汉晚期开始,近半数的墓葬中都随葬熏炉。它的出现与当时熏香原料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直接相关。

8月20日,记者了解到许昌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西汉时期的焚香熏炉。这件博山盖熏炉,以一个圆柱连接底座与炉体,底座装饰有三条龙,其线条活泼流畅,形象生动。

“这件熏炉通高23厘米,口径7.8厘米,由炉盖、炉身、炉底三部分组成。”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

记者翻阅图录,看到这件熏炉炉盖高而突,炉身为半球形,盖与炉身用扁形钮相接,钮可以使盖上下活动。

陈文利告诉记者,博山炉是一类造型特殊的熏炉,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常见的博山炉多为青铜器或陶器,铜器博山炉大多为皇室贵族所用,陶器博山炉后来渐渐演变成为明器。

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宋人吕大临在著名的《考古图》中曾著录过一件博山炉,他写道:“炉像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而《史记·封禅书》记载了当时的人对仙山的直觉印象:“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

“这件博山盖熏炉,既是一件生活用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陈文利说,它精湛的工艺,完美的雕刻技艺,真实地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杰出的制造工艺。

为什么叫博山炉?

博山盖熏炉,一看这件熏炉的名字,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叫博山炉?

“‘博山’是当时人们对于海上仙山的统称,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陈文利说,博山炉是一类造型特殊的熏炉,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

常见的博山炉多为青铜器或陶器。从形制上看,博山炉的器身近似豆,其上覆以尖锥状的炉盖。炉盖一般被塑造成怪石嶙峋的山的形态,留有孔隙以便烟香溢出。炉盖内外随处可见云气或海水纹饰,峰峦间往往还点缀着奇珍异兽,望之有如仙山。

博山炉就是真实可见的“神仙世界”,当时的能工巧匠们在方寸之间,为帝王描绘了一个极尽精美的世界,将小小的香炉修饰成一方神秘的天地。在山顶的石头上,山腰的沟壑边,山麓的云烟里,猿猴、猛兽、野猪和猎人的身影竟然有些不起眼儿,需要近观,才能从石头中辨别出来。

金错云纹缠绕着博山炉,线条流畅,有意营造了海浪涌动之感。在汉代的帝王之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超凡场域——缩微的海上仙山。 

魏晋以后,一些写博山炉的文字流传了下来。《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夸张地描述了博山炉的视觉动势。《咏博山炉》诗云:“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记述了博山炉烟气升腾时的迷人情境,且带有附会的成分。两段文献各自从形式和寓意方面替汉代人讲述了博山炉的奥秘。

自从西汉中期博山炉被创造出来之后,便迅速盛行于世。起初,铜博山炉只在皇室成员之间传播,之后很快为各个阶层的艺术家共享,博山炉被广泛仿制,材质也扩大到陶和石。

“请说铜香炉,崔巍象南山。”东汉以后道教兴起,民众对西王母和昆仑山的崇拜也日益高涨,人们纷纷将对长生之境的神往寄托在日常所见的器物上。博山炉的风靡甚至影响到了佛教,在南北朝石窟寺和造像碑的浮雕中,都能见到山形香炉。

博山炉为何在汉晋流行?

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在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博山炉中燃烧着香木制成的燃香,两道烟气并作一道直直的烟,好似凌驾仙境一般。从而可见,博山炉表达着古人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国。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就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汉武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流加强,西域香料大量传入,从而大大刺激了汉代熏炉的发展。汉代铜制熏炉是这个时期铜器中的上乘之作,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它们以匠心独运的设计、玲珑精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多样的形制,体现了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汉武帝还专门遣人根据道家关于东海仙境博山的传说,制作了博山炉,这种造型独特的香炉影响久远,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700年间一直广为流行,后朝历代都有仿制。博山炉出现之后,香炉的使用和熏香的风气更加普遍。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博山炉时代集中于汉武帝时期。陕西兴平茂陵陪葬区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铜博山炉曾在未央宫寝殿使用,器身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的铭文,也许属于最早问世的博山炉作品。

虽然在博山炉之前已经有了熏炉,但都不如博山炉那样特点明确,使用广泛,影响久远,所以人们也常将博山炉推为香炉的鼻祖,并常把“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