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古人的浪漫

□ 李梦然

紫云山山门 资料图片

早听闻古人有读书山林的风气。入仕前,隐居山林,苦读数载;出来后,便是英姿勃发,满腹经纶,这定是件充实快乐的事。今年9月,我有幸来到紫云山采风。在这里,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读书山林之趣。

紫云山位于襄城县紫云镇,因山上常年紫雾缭绕,故此得名;又因明代大儒、户部尚书李敏在此建立紫云书院,讲授二程理学。一时间,学子云集,闻名天下。

当日是晴天,一下车,我便看见一座牌楼耸立在山脚下,牌楼五间六柱,高大壮阔,气势恢宏,像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坐镇于此,守卫着一方安宁。历经数载,牌楼立柱的朱漆已然斑驳,但坊额上各式各样的龙纹,在阳光的照耀下,依旧闪烁着熠熠的光辉。远远望去,仿佛无数金龙盘旋游弋于其上,昭示着紫云山曾经的辉煌。遥想五百年前,曾有多少学子一如现在的我们,千里而来,立于其下,仰望那金光熠熠的龙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龙门,高居庙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沿着山路的石阶而上,两旁的山坡被郁葱的树木笼罩。清风吹过,树叶上下翻飞,如一望无际的碧绿海洋,泛起阵阵波澜。导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紫云山上有槲木近万亩,皆是李敏及弟子亲手所植,因为槲木长不大,所以被称作“不成材之木”。然而,正是这些“不成材之木”,绵延不绝,达万亩之盛。

行至半山腰,视野豁然开朗,又见一座牌坊,该牌坊虽不比山下的牌楼色彩艳丽、气势磅礴,但胜在小巧精致,四柱三洞,通身由汉白玉制成,纯净的色彩让其上的“金声玉振”四个大字醒目异常。“金声玉振”出自《孟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意在赞美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如一。李敏得理学之真传,筑庐讲学,传道授业,泽被后世,真可当一句“金声玉振”。

穿过牌坊来到了大名鼎鼎的紫云书院,一脚踏入正殿,只见“理学真传”四个大字高悬于房梁之上,其下是大儒李敏的塑像,朱红的朝服,以及其上翱翔于云中的仙鹤图样,无不彰显着一位理学大家和太子少保的荣耀与尊贵。只见他正襟危坐,深情严肃,似是正在认真教导弟子。站在殿内,我仿佛听见了朗朗书声在不远的身后响起,无数学子正摇头晃脑地记诵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语句。“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待到学成之时,便如鲲鹏一般振翅高飞,从此飞向更为广阔的天空。据说五百年间,从紫云书院走出来的进士举人有四百多人,真可谓是俊才云蒸。

出了紫云书院,南边不远处有个小山丘,走近一看,惊喜地发现,山丘上树林之中掩映着一座青石亭子。该亭叫望月亭,是李敏师生当年作诗、答对、弹琴、赏月之处。

望月怀远,想来这个名字是远道而来的学子所取。千里之外,景色殊异,但此间的月亦是故乡的月。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晴朗的夜晚,思乡的游子,携着一壶美酒,登上望月亭,与家乡的故人,共享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举酒对月,将如水的月华盛入杯中,借用美酒漾开。一口饮下,无尽的乡愁便在胸中发酵开来……

下山的路上,有人感叹道:“紫云山虽不大,但景致秀美,比起江南园林也是不遑多让!”我对此深表赞同,自然的灵秀和文人的雅趣在这里结合。在山间结庐筑室,掸去一身尘灰,埋身经史典籍的海洋积累学识,累了,就走到绿水青山中陶冶情操,紫云山是古代文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