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文峰塔结构严谨、气势雄伟,历经地震、雷击、水淹、炮轰……仍巍然屹立,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极具重要价值。
400余年间,文峰塔傲然耸立,饱经风霜。关于它的传说,一直被许昌人津津乐道。
文峰塔历经劫难,数次遭遇雷击
文峰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座风水塔,400余年间,文峰塔屡经劫难,多亏保护得力才幸免于难。
据档案记载,清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其塔顶被雷电击裂,经住持募化,得以修葺;嘉庆壬戌年(公元1802年),再度被雷电击中,塔顶被重修;咸丰戊午年(公元1858年),文峰塔进行大修整,使“笔峰卓立,顿复旧观”。
70岁的许全家住许昌东站附近,他说自己少年、青年时期曾多次登上文峰塔。“文峰塔顶部以前有缸帽,后来不见了。”许全认为缸帽莫名消失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事实上,文峰塔顶部的缸帽并非“不翼而飞”,而是与一次雷击有关。塔湾社区就在文峰塔附近,据该社区居民回忆,许昌解放后,文峰塔又遭遇过一次雷击。具体年份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当日16时左右,突然咔的一声巨响,雷声响彻天空,随后大雨倾盆。
雨后,文峰塔附近的居民惊奇地发现,文峰塔顶部的缸帽不见了,塔下满是缸帽的碎片。文峰塔是佛塔,也是风水塔,在老百姓眼中,塔的砖砖瓦瓦都有灵气,更不要说高高在上的缸帽了。如今,它遭雷击落地,老百姓纷纷捡拾其碎片,视若珍宝。
为防止文峰塔再次遭受雷击,1978年,省人民政府拨款4000元,由许昌市文化馆负责维修文峰塔的基座及修复一层至六层的弹痕,同时安装塔心室门和避雷针。1994年,文峰塔大修时,重装了避雷针。20多年过去了,旧的防雷设施已难担保护文峰塔的重任,2017年6月,文峰塔尖再次换装避雷针。
时至今日,避雷针已成了文峰塔的“标配”,它让文峰塔安然地躲过了一次次雷雨的侵袭。
塔身曾残留炮弹,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在战争年代,文峰塔经历战火的‘洗礼’,这张照片中的炮弹就是从文峰塔中取出的……”刘静向记者展示的照片中,炮弹外层已经有了斑驳的锈迹。
1991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对文峰塔进行测绘,测绘到50米高的塔顶时,人们在八角攒尖顶面发现了一个长12.5厘米、直径为3.7厘米、重0.53公斤的灌铅、实心,并环以铜质膛线的钢质炮弹。
炮弹弹头朝下,自东南向西北斜射进一条垂脊,将塔顶的瓦垄射出一个椭圆形的洞。经鉴定,系日军侵略许昌时留下的飞机航空炮弹。
1993年,文物保护部门在文峰塔上又取下一枚日军进攻许昌时留下的飞机航空炮弹。这两枚炮弹成为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
古老的文峰塔见证了悲壮的许昌抗日保卫战。
1944年春,日本侵略者欲挽救因太平洋战争惨败而导致即将覆灭的命运,出动16万兵力,发动“河南会战”,史称“豫中会战”。当年4月,日军第37师团等部3万人进犯许昌。
虽然部队装备落后,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中国守军紧张备战:修明碉暗堡,筑机枪掩体,设铁丝网,深挖战壕、埋拉线地雷,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充分准备。
1944年4月23日,军民誓师大会在文峰塔下召开。会上,“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响彻云霄。日军派出飞机狂轰滥炸,守城的中国部队顽强抵抗。
残酷的战争使古老的文峰塔塔身布满弹痕。文峰塔虽然经过几次修复,但塔身仍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疤痕,塔腰第六层、第七层的弹坑最多,可见战斗之激烈。
文峰塔冒“黑烟”,引来众人围观
文峰塔内部供奉着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它和当时的文昌宫为旧时求取功名的读书人所尊崇。此外,塔内还供有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祖等佛像。文峰塔自建成以来,许昌周边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上香、祈福,香火不断。
1982年8月,文峰塔塔尖突然冒出阵阵“黑烟”,久久不散。人们争抢观看塔尖“冒烟”奇观。
“当时,我专门跑到文峰塔附近看了看,塔顶确实有‘黑烟’。没风的时候‘黑烟’聚集在塔顶,风一吹‘黑烟’轻轻飘散。围观的人很多,文峰塔附近的路面上挤满了人……”对于文峰塔冒“黑烟”这件事,许全记忆犹新。
这股“黑烟”萦绕塔尖久久不散,竟一月有余。于是,民间传出“许昌要出状元”的说法。一些爱看热闹的人纷纷扶老携幼前去观看。方圆几十里的农民,甚至连鄢陵、扶沟的农民拉着架子车或开着拖拉机前来观看。一时间,文峰塔周围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文峰塔是许昌的标志性建筑,塔尖“黑烟”萦绕一月有余,民间议论纷纷,传言四起。于是,相关部门派出专家调查,最后得出结论:“黑烟”是聚集的大量蠓虫。
专家解释称,由于塔门长期紧闭,塔内潮湿,滋生了大量蠓虫。它们一起飞出来,在塔顶盘旋,便形成了那股神秘的“黑烟”。
官方的辟谣让众人倍感失望。夏季过后,文峰塔尖“黑烟”渐渐散去,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文峰塔显灵的闹剧就此收场,塔尖冒“黑烟”的事却流传下来,为后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