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一年冬至,在我们老家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自幼苦学医书,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东汉末年冬至节,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发现家乡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冻、缺吃少穿,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便在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投入锅里慢火熬煮。
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次下锅,煮熟后分给冻烂耳朵的乡亲们。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食用这些东西后感觉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一段时间后,耳朵被冻伤的人逐渐痊愈,人们感激不尽,便在除夕那天,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新年美食,称其为“娇耳”“饺子”或扁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饺子的种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饺子馅的鲜美味道层出不穷,有猪肉的、羊肉的、海鲜类的、虾仁类的等等。饺子形状千姿百态,有耳朵状的,月牙状的,宝石状的、老鼠状的等等。但不管生活怎样变化,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包几个饺子,来纪念张仲景当年舍药治耳的恩情。
今天,我别出心裁想做几个不一样的饺子。我把菠菜洗净切成小段,放进榨汁机里榨成沫,与面粉和在一起,揉得光洁细嫩,然后擀成绿色的饺子皮,包上猪肉蘑菇馅,捏成各种形状。待水煮开后,我把饺子小心翼翼地沿着锅边滑入水中。
几分钟后,碧玉般的绿色饺子便在开水中上下翻飞,争先恐后地展现她们的万种风姿。我给绿色饺子取了个动听的名字叫“碧玉饺子”。“碧玉饺子”既美观养眼勾人食欲,又能给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补充营养,一举两得。
俗话说:冬至的饺子赛人参。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包饺子不止是为了吃饱,而是要吃好,吃出精致,吃出养生,吃出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