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观众?就是因为谁都离不开一日三餐。而吃货不仅是今天才有,我们的古人为了吃,也发明了很多实用的食器,其中就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甗。
本期的《透过文物看许昌》,记者就带你走进许昌博物馆,来一次“穿越”,通过西周时期的一件铜甗,去认识一下中国古代的“蒸锅”,看看和你家里用的蒸锅有啥区别?
铜甗是一种蒸食器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现代人所说的“烹饪”,最早见于《易经·鼎》,文中记载:“以木巽火,烹饪也。”其意是,鼎下放柴,通风起火,加热制熟的食物。由此可见,古人在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后,不但会烹煮食物,而且食器也颇为讲究。
“铜甗是中国古代蒸食物用的一种炊具,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蒸锅!”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如此说。此件为西周时期的牛首铜甗,高40厘米,口径25厘米,为甗鬲连体式,束腰分界,侈口,深腹,钮索状立耳,沿下有一周饰勾曲回纹和三组兽面纹;鬲分裆,三柱足,袋状腹部饰有牛首,甑底有孔箅可以启合。
“甑的底部有很多通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称为‘箅’,将鬲注满水后加热,水蒸气可以通过箅进入甑内,将里面的食物蒸熟,原理与今天的蒸笼颇有几分相似。”陈文利说,咱们的祖先远在上古时代就掌握了将食物由生变熟的三种技巧:烤、煮、蒸。科学研究表明,采用蒸的方法不仅最有利于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且不产生有害物质,最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当时负责王室的各类职官共 63种 3983人,其中主管饮食者达 21种 1683人,职官占全部职官的三分之一,定员占到总人数的 58%,足见贵为“八政”之首的“饮食”在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周朝是饮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在此时初步定型。
铜甗的演变历程
那么,最初作为人们食用器具的铜甗,又是如何演变的呢?陈文利说,铜甗是由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陶甗演变而来的,早期大多为陶质,初期有两耳,后逐渐出现青铜制品,广泛流行于商朝至战国时期。
从考古资料来看,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陶甗。
商朝晚期至西周早起,铜甗的数量就多了起来,西周时期甗多为侈口。到了西周末春秋初,甗除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是礼器,和鼎、簋、豆、壶、盘、匜组成一套随葬礼器,是大多数殉葬铜制礼器中的必有之物。
到春秋之后,甗大多数变成了分体,这样既方便使用又便于洗涤。
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甗多为组合形式出现,虽然器型有所变化,但用途没有变,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到了西汉时期,也出现甗上倒扣半圆簋形盖的三件组合甗,汉朝后绝迹。
从形制上看,铜甗有圆、有方,多为圆形,少数为方形;有上下合体者,也有上下分体的。 从器型变化上来讲,新石器时代的陶甗,甑部较大,鬲部较小。商及西周早期的铜甗,甑、鬲比较多的是混体合铸,有两直耳。
春秋战国时的甗,甑、鬲多为分体,直耳变为附耳。战国晚期的甗甑内有鬲,可同时蒸两种食品。
据考古资料显示,铜甗在湖北的西周青铜器中有较多发现。
铜甗尽显古代青铜铸造技术
“青铜的魂魄万古如一,尘土的边缘一望无际。”春秋战国时期,甗逐渐超脱其实用功能发展成为一种礼器。尤其是铜甗或仿铜陶甗,在墓葬中多与其他器物形成固定的组合。
如咸阳任家咀秦墓中,多是鼎、簋、壶、甗组合,而凤翔八旗屯秦墓、高庄秦墓中则多是鼎、簋、豆、壶、盘、匜、甗组合。
到了汉朝,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甗。
1968年,河北保定发掘的赫赫有名的中山靖王、汉武帝的兄弟刘胜之墓中就出土了一件汉朝鎏金铜甗。而形形色色的铜甗,也尽显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
周朝是饮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在此时初步定型。我国烹饪从石烹、陶烹发展到铜烹,基本完成它的创始阶段。我国几千年的烹饪实践,在西周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菜品的创新,餐具的精美,酒器、水器成龙配套,飨筵规模和饮食礼序都已构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框架,确立了中国烹饪的发展基调。
“夫礼之初起诸饮食。”诸如鼎、簋、豆、壶、盘、匜、甗的青铜时代礼器组合,彰显着古代的繁复礼仪。纵使时光流逝,江山易代,权倾一时的王侯卿相不过是历史的过客,而美食美器则世世相传,酝酿出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相关链接
三联甗
三联甗是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文物,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宝级文物三联甗由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相同的甑组成。三件甑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看上去有如长条桌上放置了三口蒸锅。使用时,三个甑中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品,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
此器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痕迹,为实用器。它的主人“妇好”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后的第二代帝王——商王武丁的妻子之一,极受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