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许昌记忆

许昌记忆·老街巷、老胡同系列(32)

文化路:既有文化味儿,又有烟火气儿

核心提示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总有一些特别“生动”的街巷,承载着人们独特的情感和回忆。文化路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文化路附近学校云集;熟食铺、烧饼摊儿、水果店、干果店、早餐店……文化路上美食“扎堆儿”。这是一条既有文化味儿又有烟火气儿的道路,生活在附近的人总能找到爱上它的理由。□ 记者 毛迎

■ 文化路,曾是一条田间小路

2月13日,春寒料峭。行走在文化路上,道路两旁粗壮的法桐裸露着枝干,新叶还未萌发,铃铛一样的法桐果实悬挂在枝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有趣。春节刚刚过去,路旁的店铺有的已经开门营业,有的还处于歇业状态,文化路显得比平时要冷清一些。

文化路附近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除了寒暑假和周末,这条小路总是一派热闹的景象。一些接送孩子的家长习惯在路边的小店或摊位上买蔬菜和日用品,并不宽阔的文化路充满了生活气息。

《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中记载:文化路,在市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健康路(今建安大道西段),北至一环北路(今天宝路),因两侧多文化教育部门而得名。1956年建成5米宽的灰渣路面。1958年拓宽,铺沥青路面,宽6米。1966年更名为红卫路,1968年恢复原名。

半个多世纪前,文化路只是一条田间小路,连接着村庄和田地,便于村民下地施肥、浇水。起初,这条路并不和城市相连,南端到护城河就断了,因为河上没桥,无法通过。民国时期许昌几经战火,城墙曾夷为平地,后在原址上垒起土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防御屏障,清虚街对着的那条小路被护城河隔断。

如今,在文化路南头,横跨护城河的清虚桥连通了文化路与清虚街。很多人不知道,清虚桥的“前身”是一座窄窄的木桥。许昌解放前的一年,一支国民党部队驻守在许昌城。他们将清虚街北段的土城墙扒开一个豁口,并筑起一个碉堡,作为防御日军的工事,还在城墙豁口处开挖了一条小河,并放满了水。但这些防御工事在后来的战争中并没有发挥作用。后来,有人在城墙豁口处的护城河上修建了一座小木桥,城外居民可由此进城。这样,城外的文化路和清虚街才得以连通。当时,这座小木桥很窄,仅能通过一辆架子车。

72岁的张志立小时候生活在市区西大街。据他回忆,文化路、清虚街过去都很窄,路面也不平整。经过多次维修,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 小路不断“升级”,得益于文教事业的繁荣

文化路的“蜕变”,与城市规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1949年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在此期间,许昌专区积极妥善地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各级、各类学校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1953年至1957年,国家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许昌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许昌,学校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苏联的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进行新的区域规划,将不同性质的单位集中在一起,形成特定功能区,便于城市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许昌城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1993年出版的《许昌市志》记载,1948年至1958年,许昌专区在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妥善安排人民生活的同时,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组建了一支施工队伍,对城市进行治理。1954年,许昌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编成,主要规划了城北文教区和市场前街(现人民路)等建设项目。许昌一中、许昌一高、许昌师范、许昌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相继建成,城北文教区基本形成。

1955年,许昌城北已建成许昌一高、许昌二高、许昌一中、许昌县一高、许昌师范等学校的校舍。为打通城北和老城之间的通道,土城墙被彻底扒开,清虚街北段护城河的木桥加宽,城外小路拓宽,小路北端直抵北关部队。

许昌最早的沥青路是1956年铺设的南平定街和衙前街。据记载,当时那两条路均为政府所在地。文化路在1958年铺设沥青路面,由此可见当年城北文教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 以人为本,文化路保留了“烟火气儿”

2月13日7时许,市民赵志强步行来到文化路,在路东一个卖胡辣汤的摊位前停下脚步,熟练地冲摊主说:“来一碗胡辣汤!”之后,他又到旁边的摊位上买了油条,坐下来开始津津有味地吃早餐。

“我家离文化路不远。这条路上有蔬菜摊儿、鲜肉店、饭店、水果店、干果店……早晨能在这里喝胡辣汤,晚上还能来这里吃鸡蛋灌饼、炸串儿,生活太便利了。”赵志强说。

“刚摘的草莓,新鲜得很,你去超市比比价,就知道还是来我这儿买合适!”在文化路上,商贩李秀兰正在卖草莓。她卖的草莓红彤彤、水灵灵的,不时有顾客驻足选购。

在文化路上,有不少像李秀兰这样的摊主,他们或出售应季的水果,或叫卖自家地里出产的时令蔬菜、小米、花生等。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在文化路已经上演了多年。

热闹和红火与文化路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路附近不仅有多个居民区,还有学校、医院,在附近居住、工作的市民在上下班或接送孩子的途中顺便买点儿农副产品、生活用品很方便,久而久之,文化路上就形成了“马路市场”。但在“马路市场”形成之初,商贩们只看到了商机却忽视了秩序,垃圾乱堆、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

直接取缔还是对文化路这一自然形成的“马路市场”进行保留?城市管理部门考虑更多的是以人为本、便民利民,选择了保留。2009年11月1日,文化路成为我市首批向流动摊贩开放的街道之一。随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管理部门又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将文化路建设成了全市第一条临时农副产品便民点文明经营样板路。

如今的文化路既有文化味儿,又有烟火气儿。这条小路以其独特的“气质”让越来越多的人被它“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