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峰塔

樊老师

樊老师是我上初中时的语文教师。

上初中时,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樊老师走上讲台做自我介绍。他说:“我叫樊孟阳,担咱们班的语文课,希望今后能与同学们成为朋友。”说话间,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写下“樊孟阳”三个字。自此,这三个字就铭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细数起来,上学期间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就语文老师而言也不少。随着时间的久远,他们的音容笑貌就像一张张老照片,渐渐地褪色、模糊,唯独樊老师的影子像夏夜里的萤火虫,在我的脑海里忽明忽暗地萦绕,使我无法忘怀。

我觉得,樊老师是一位良师。之所以这样说,主要与他独特的语文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有关。

那时候,我们不像现在的学生,有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时间。樊老师让我们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引导我们从第一页读起,让我们认识每个字的读音,字义,组词,甚至笔画,偏旁部首。不规定进度,让我们有空就读字典,樊老师会不时地询问每个同学读了多少页。樊老师还让我们购买小学一年级用的“田”子格本,让我们重新练习写字,不要求每天写多少,一行也行,一页也中,多多益善。但必须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这一点,樊老师率先示范,他讲课时的板书,一直是正楷字,从不潦草,包括给学生们的作文批语,期末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如出一辙。现在回想起来,他带出来的学生,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20世纪60年代,还没有寓教于乐、快乐教学法的说法,但当时的樊老师已经做到了。在识字教学中,樊老师注意“像、形、义”的发挥。比如讲到“找”字,他说左边是提手,代表手的意思;右边是“戈”,是古代的兵器,使学生联想起一个人拿着兵器搜查、寻找的样子。

讲到繁体字时,樊老师引导我们把字拆开来记。比如“赢”字,拆成“亡、口、月、贝、凡”,这样一来,我们很少写错别字。从事教学工作后,我把樊老师的识字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效甚好。为此,我写了一篇《趣味识字,寓教于乐》的教学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的教学刊物上。

樊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很有特色。他利用课外活动、自习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讲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作《江边联络站》的故事。写一个地下工作者在漆黑的夜晚,到江边的秘密联络站送情报的故事。

故事讲完后,樊老师让同学们把故事用文字的形式复述出来。引导学生扩写、缩写、续写。根据每个同学的想象力,可添加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等。

记得当时我就来了兴趣,把自己置身于故事当中,写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写听到江水的呜咽声,写惧怕的心理等等,写好后兴致勃勃地拿给樊老师看,得到了他的表扬与鼓励。

后来,我的写作水平进步很快,几乎每篇作文都被樊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评讲。樊老师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里钉一块木条,上面钉有七八个钉子,他把每一篇好作文用书夹夹住挂在那里,课余时间同学们都围在“学习园地”观看。

初中毕业后,一直没见过樊老师,后来在县里一次教育工作会上我们邂逅一面。当时,我们都是被县委、县政府表彰的模范教师,只简单的寒暄几句就分别了。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见见樊老师,想与他清茶一杯,叙谈人生。可得到的消息是,樊老师几年前就去世了。如今,这个简单的愿望成了我今生无法弥补的憾事。

□ 姚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