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许昌往事

季札让贤留佳话

灵树村因季札挂剑而得名

10月中旬,秋高气爽,记者从许昌驱车,走311国道一路向西,过颍阳镇不远,进入库庄镇,再向右转弯,走一段通往郏县的县道,很快就到了环境优美的灵树村。

灵树村党群服务中心位于一个高于地面数米的“制高点”上。拾级而上,就见院子一侧还立有两通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的石碑。“我们灵树村的村名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村里76岁的退休干部仲伟杰说,“流传至今的《吴季札挂剑处》与《树长剑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灵树村”。

历史上,人们认为春秋时期最有修养的两个人,一个是南方的季札,一个是北方的孔子。季札以谦虚、守信、仁义、有礼、智慧著称。《季札挂剑》的故事,也是历史上最经典的诚实守信的故事之一。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当国。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贤明,精通礼乐,为人谦让,富有政治眼界,为众人所敬仰。

因此,寿梦欲立季札为王位继承人,但碍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定规,最终还是让长子诸樊继承了王位。

吴王诸樊在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曾连续三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把王位让与弟弟季札,但均遭到季札的婉拒。此时,吴国人也坚持拥立季札为王,使季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最后他索性“弃其室而耕”,过上自种自食的隐居生活。

这与我们许昌的许氏始祖许由在颍水洗耳,不做九州长而选择隐居的做法颇有相似。

季札出使列国

吴王无可奈何,只得顺从弟弟季札的意愿,把他封到延陵(今江苏常州),后又封到州来(今安徽凤台)。因此,历史上人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和“吴公子季札”。

时光荏苒,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国力逐渐强大,为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季札受命出使郑国、鲁国等中原诸国,学习中原的礼仪、思想文化。

季札出使的第一站选中了保留周族礼乐传统的鲁国。他在去鲁国的途中要经过徐国(安徽泗水),会见徐君。徐国国君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听说素有贤名的季札途经自己的领地,便亲自设宴款待。主宾欢饮之时,徐君对季札腰间的佩剑“日俄钊”十分喜爱,忍不住看了又看,赞不绝口。

徐君没有求剑,只是露出羡慕之色,季札便在心中记住了此事,只不过他还要佩剑出使别国,所以“未献”。

季札作为吴国使臣出使鲁国,正式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季札去鲁国干什么呢?《史记》记载,他是被派去“观周乐”的,也就是欣赏周朝的宫廷音乐。季札到了鲁国后,鲁国乐师为季札演唱了《周南》《召南》这两首《诗经》中的乐曲。季札听后,赞美道:“美哉,始基之矣”,显示出他精通乐理、谙熟内涵的非凡天赋。

接着,季札来到齐国,会见了齐国政治家晏平仲。后至郑国与政治家子产讨论了郑国的前景。最后到达晋国,在晋国与大臣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交谈时说:“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后来,果然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完成使命后,季札乘车从晋国返回吴国,途径襄城时,得知徐君已逝葬于楚国襄城北二十里铺文化河南岸一座土丘上。季札为了不失自己的暗自承诺,便决定将佩剑“日俄钊”赠予徐国新君。徐国新君却推辞说:“十分感谢季札的深情厚谊。不过,先君生前并未提及此事,请恕寡人不敢接受您的惠赐。”

季札挂剑,柳树变灵树

季札见徐国新君坚决不受,就决定把佩剑挂在徐君坟墓旁的一棵新栽的柳树上,并说“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我心哉” ,接着便向北而去。当季札带人行至村北岗上,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于是, 随从就想把宝剑取下归还主人,接着悄然勒马回程奔至徐君墓前取剑,但手触剑身,墓柳却猛然长高。随从连攀树三次,树也三次长高,终不能取之宝剑。他随后再次攀树取之,剑却向西北方向飞去。

“据传,季札的这位随从随即骑马追赶至八士岗南一深沟处,只见宝剑从空中坠入深沟,深沟也随之合闭。”仲伟杰说,从此,季札挂剑处的二十里铺改名为“灵树”,村北的岗改名为“回龙岗”,落剑沟改名为“吃剑沟”。后来“吃剑沟”演变成今天的“赤涧傅”,这也是襄城县汾陈镇赤涧傅村名的来历传说。

《季札挂剑》的故事传开后,徐国人非常推崇季札的守信之行,专门作歌一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以此歌颂他重情义、讲诚信的高尚品德。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季札的礼让和守信是难能可贵的,并成为儒家标榜的典范。孔子称赞道:“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著名历史典籍《左传》《史记》对这件事也都有描述。

有关季札把佩剑“日俄钊”挂在徐君墓前的事情,记者见襄城县出版的《襄城春秋》《民间采风》《襄城览胜》等各种地方文史书籍均有叙述。1987年出版的《河南省襄城县地名志》上也有对灵树村村名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