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许昌往事

廉让桥历经千年坚固如初

廉让桥与三贤祠

中华大地有许多地方都有廉让桥。每座廉让桥都藏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库庄镇灵树村北宋时建的廉让桥就是其中之一。

据襄城县灵树村党支部书记王晓恒介绍,他们灵树村的廉让桥由红石叠砌,造型别致,为三孔桥。襄城县的古桥大部分都由首山的红石建造,比较有名的有襄城县城南关汝河上的红石桥、湛北乡姜店村的高阳桥。

因建桥的材料是襄城县首山上的红石,因此村民也称廉让桥为红石桥,它与北部的颍河青石桥,南部襄城县北城门在一条直线上,彼此遥相呼应。

王晓恒说,该桥南北长有30米、宽7米、高5米有余。廉让桥的桥墩用圆形红石砌就,桥面两侧护栏由石柱和石栏构成,石桥每一侧有11个石柱,方形石柱顶部为圆形,酷似和尚的头,群众也称之为和尚桥。它虽然历经千年,主桥却丝毫未损,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建造水平。

据说,历史上这条老官道也是云贵、蜀地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目前在桥面和南侧下坡处,还铺有原先的红石,已经被数不尽的滚滚车轮碾压出深浅不一的沟痕,记录着岁月留下的沧桑。

修一座桥恩泽后人

那么,这座漂亮的红石桥是谁修建的呢?

王晓恒说,这座红石桥就建在一条东西流向的文化河上。在历史上,文化河里的水非常深,而且水流湍急,当时这里搭建了一座小木桥,但非常窄小,坎坷不平,旅客、商人和附近群众行之不便,严重影响南北交通。

当地一位叫廉让的商人深感通行不便,为了通商和方便百姓渡河,他不仅自己出资,还倡导当地的百姓和乡绅捐钱,齐心协力将桥修好。新桥的建成,畅通了物流,繁荣了经济,民众无不感念廉让。

经过数百年的光阴,红石桥桥面多少有些破损,为此,襄城县的官员、客商以及附近村民915人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七月又一次捐资加固此桥。

今天,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我们可以看到清同治年间由襄城县代理知县胡庆骝撰文、县丞徐有源书丹的石碑两通。

此桥重修后,由当地的武举人王殿魁,生员宋跃南、宋化南,监生常万发、李时泰、李兴泰等人组织共论桥名。经过多次商定,大家依徐君、季札、李膺三贤的廉洁和贤圣的美德为据,定桥名为“廉让桥”,并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此桥经无数的铁轮车碾轧,摩擦严重,石桥由平变洼,车辙深陷至7厘米左右,行车不便。1953年,在灵树村村干部的带领下,组织群众和石匠进行翻板修理。到1978年,桥堤、桥孔基石被冲坏,桥板车辙深陷,桥基、桥壁塌陷,村干部宋中权又组织村里的15名工匠对廉让桥进行了大修。

如今,廉让桥已被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贤祠已无存

“我们村原来还有一座三贤祠!”76岁的仲伟杰说,徐君的墓丘原来位于灵树村南,也就是如今灵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位置,传说这里就是《季札挂剑》故事发生的地方。明初,为纪念季札的传统美德,当地人在徐君墓的位置建起一座三贤祠。

全国各地有许多地方都有三贤祠。如今,三贤祠已不存,只有兀立河岸上的遗址。

仲伟杰说,在他小时候,三贤祠祠门高阔,红石门阶十三层,正殿三间,四柱七檩,内塑神像三座,中坐徐君,东坐季札,西坐汉司隶校尉李膺,称之为“三贤”。

正殿两壁图画鲜艳,东墙壁画是《季札挂剑》的故事,西壁画着春秋时期诸国战争场景。

殿前建瞻房三间,内立青石碑两通,铭刻着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王殿魁的主持下对三贤祠进行修缮的文字。

正殿前建东、西两厢各三间”,名为广生殿和阎王殿;正殿前东南峙立青石绞龙碑一通,铭记建祠事项;正殿西南建火神殿、药王殿两间,神态塑像骇人;正殿西山外,建道士房两间。

前些年,三贤祠内还有隶书“吴季札挂剑处”和镌刻“季札出使、挂剑徐墓”字样的两通石碑,不幸在“文革”期间被毁。

如今,三贤祠的遗址西侧是李树村党群服务中心(村部),村部西隔壁是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