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臣付
进入新时代,农村开始使用煤气、天然气做饭,既方便卫生,又节约时间。这样的变化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40多年前第一次和父亲一起去禹县(今禹州)山区煤矿拉煤的情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用煤全靠人力用架子车到禹县或登封山里的煤矿上去拉。
从我所在的襄城县双庙乡岗孙村去煤矿拉一趟煤,短则需要3天,遇到雨、雪天气就得六七天。因此,拉煤需要提前几天做好准备工作。
1976年初冬,正在上学的我请假回到家,第一次跟着父亲和生产队的十几名社员到禹县山区一家煤矿拉煤。
那天凌晨3时,我们摸黑出发,走的多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大家在途中都不说话,低着头迈开大步急速前行。当时,为了都能歇一歇,大家互相配合,轮流拉车。我和父亲配合,把两辆架子车用绳子绑在一起,一个人拉,另一个人坐在架子车上休息。这样既节省体力,又不耽误赶路。一路奔波,渴了我们就喝点儿自带的白开水,累了就稍作休息,继续前行。
第二天中午,到达煤矿后,我们首先排队开票,然后到大煤堆前排队装煤。当时,我看到用架子车拉煤的人非常多,真可谓人山人海。初次拉煤,父亲只让我装了300多公斤,而他装了500多公斤。我们一行人都装上煤后,稍作休整,就陆续出矿下山了。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站在山上往下看去,一眼看不到底。山路高低不平,有的坡又陡又长,一个人拉着架子车根本无法上下。顿时,我感到两腿发抖,有点儿害怕了。
父亲看出我的心思后,鼓励我说:“臣付,不要害怕,要鼓起勇气,攒足劲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还教我,下山时不要慌,要站稳脚跟,使上浑身的力气扛着车把慢慢往下挪,一定不要走快。听父亲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父亲的鼓励,打消了我心头的愁云。我很快振作起来,扛着架子车把,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去。
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几个人一组联合推、拉架子车,最终顺利通过了山坡。
人们平时步行时间长了都会觉得累,一定很难想象拉着几百公斤重的架子车急速赶路,要花费多少力气。
我们一行人个个都是两手紧握架子车把,伸头弯腰吃力向前,谁也不想拖累大家。初冬的夜晚,寒风凛冽,身着单衣的我们虽然累得浑身出汗、气喘吁吁,却仍然不停地赶路。
一路上,我们饿了、累了,就坐在路边茶摊旁吃点儿干馍,喝一碗热茶。晚上住在路边的干店,简单加工一下烙馍,将就一顿,只要吃饱就行。
第三天傍晚,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顺利回到了家。
这次拉煤时我18岁,来回行程120多公里,累得好几天才缓过劲儿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40多年过去,如今再也没有人用架子车拉煤了。但那次拉煤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此事虽苦、虽累,却开阔了我的人生境界,磨砺了我的意志和精神,成为生命中永远激励我为理想和未来奋斗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