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刘门村(柿饼)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榜单

“发展柿子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本报讯 (记者 冯子建) “不久前,刘门村(柿饼)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榜单,是许昌市唯一入选的乡村。乡亲们都很高兴,发展柿子产业的信心更足了!”12月20日,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高兴地说。

从最初的30亩柿子试验田到现在的数千亩柿子园,从昔日的小作坊到今天的柿饼加工厂房,从传统的单一销售模式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近年来,位于禹州西部山区的刘门村,聚力产业振兴,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柿子经济”,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增加群众收入,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10多年前,刘门村煤炭资源丰富,因煤而兴,日进斗金。不久,由于资源整合,煤矿关停。

如何从靠资源、吃资源的老路中走出来?2013年,刘门村引种了尖柿品种,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并先后带动周边13个乡镇57个村种植。

“一亩地收获三四千斤柿子,按三块钱一斤,就是一万多元,刨除成本,净赚一万块钱没问题。”种植柿子10多年的袁国长说,刘门村种植的尖柿个儿大肉多、软糯香甜,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近年来,该村在党支部带动下,柿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成立了5个农业合作社和“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出尖柿、黑柿、水果柿子等20多个品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等多种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2022年,该村种植良种尖柿近5000亩,产量超过150万公斤,实现产值15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柿乡。

李海亮介绍,今年,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刘门村提前谋划,制定了销售计划,在乡镇销售点、商超销售等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播带货等电商销售模式,全面增加销售渠道,解决了柿子销售难题。

该村还鼓励群众自建柿子晾晒大棚,制作、销售柿饼,提高柿子产品的附加值。“刘门柿饼的风干、晾晒、捏制历经40天左右,然后下架、上霜、销售,纯天然无公害。”李海亮说,现在,柿树成了父老乡亲的“摇钱树”,90%以上的群众参与柿子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刘门村也实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完美蝶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李海亮说,下一步,刘门村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扩大柿子种植规模,打造产业龙头,使柿子产业向智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