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一天下午,经朋友介绍,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文兴路的一处老宅院。当天阵雨刚过,不大的庭院里花草繁茂,小鸟欢快地叫着,似乎在为主人迎客。
年过六旬的卓际春把一楼一间小屋改造成书房,里面摆有仿实木书架、茶桌和一个长条木板,木板上面摆有笔、墨、纸、砚。
卓际春脸庞稍瘦,不爱张扬。记者问他的作品获得了哪些大奖,他翻箱倒柜,找出几本落满尘土的荣誉证书。
老家在建安区张潘镇的卓际春,8岁那年,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毛笔字。他说, 念书间隙,除了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和家务外,他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练习书法。
“我刚开始只想把字写工整,但坚持练习几年后,父亲开始让我临摹字帖。”卓际春回忆。随后,父亲给他讲书法之妙,以及练好字对一个人的影响等,这让他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下来,他开始临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
他十几岁时,开始给邻里书写春联。学校教室的墙面上,贴有很多他的书法作品。老师和乡亲的赞誉,极大地鼓舞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