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许昌

传统文化显魅力,七夕民俗知多少?

夏雪(左一)在为新娘描眉,行出阁礼 图片由夏雪本人提供

□ 本报记者 毛迎

8月22日是七夕节,早在2006年,七夕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年男女普遍重视这个浪漫的日子,以各种方式传情达意,有的干脆将婚期定在七夕。

周制婚礼、宋制婚礼、明制婚礼……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汉服热”“国潮热”的兴起,中式婚礼受到更多新人的青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时代、融入人们的生活。

你知道许昌的传统婚俗吗?你对七夕的民俗了解多少?本期《人文许昌》带你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传统节日。

中式婚礼喜庆隆重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这两年中式婚礼特别受欢迎,你看,客户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一月份,十月里的好日子一天有七八场婚礼……”8月18日,喜娘夏雪打开手机备忘录让记者看她接到的订单。夏雪从事婚庆行业近20年,起初担任婚礼主持人,随着近年来中式婚礼的盛行,她转行做起了喜娘,并成立了专业的喜娘团队,为青睐中式婚礼的新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夏雪表示,当前比较受欢迎的中式婚礼有周制婚礼、宋制婚礼、明制婚礼,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喜好选择不同形式的婚礼。与西式婚礼相比,中式婚礼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个性化,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这两年明显感觉选择中式婚礼的新人多了,我们接到的订单中,有20%左右的新人会选择中式婚礼。与此同时,汉服集体婚礼、中式婚礼秀等大型活动也更加频繁地‘亮相’。”1305婚礼定制的负责人郑甜甜说。

在郑甜甜看来,中式婚礼的优点非常明显。“西式婚礼流程相对模式化,对宾客来说司空见惯,很难引起大家的兴趣。中式婚礼就不一样了,场面喜庆隆重,而且不同朝代的婚礼流程、细节各不相同,能引起宾客的强烈关注。在中式婚礼的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宾客争相拿着手机拍照、录像的场景。”郑甜甜说。

传统婚俗讲究“三媒六证”,遵循“六礼”

“旧时人们的婚姻讲究‘三媒六证’,遵循‘六礼’。”夏雪说。所谓“三媒”,指的是男方媒人、女方媒人和中间媒人。“六证”则是在成亲仪式上用的,拜天地的时候放一张“天地桌”,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子、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和一杆秤。

所谓“六礼”,即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礼节,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些环节,每一步都很重要,且在每个环节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传统婚俗虽然烦琐,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谨慎态度。”夏雪说。

现在的人很多都是自由恋爱结婚,时移事异,“三媒六证”“六礼”的有些习俗还在延续,有些习俗对于年轻人来讲已经非常陌生了。

你知道七夕节的传统民俗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搭成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因为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七夕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孤苦伶仃的放牛娃,竟然娶了天上的仙女,这样的传说太能迎合大众心理需求了,于是,这个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渐渐形成了一个节日——七夕节。”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说。

韩晓民向记者介绍了七夕节的民俗,他说,七夕节是属于少女们的节日,又称乞巧节。过去每逢七夕之夜,少女们都会梳洗打扮,在庭院内摆上香案,用瓜果遥祭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祭拜过织女,究竟有没有乞到“巧”来,少女们就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如果趁着朦胧的月光也能把细线穿过针鼻儿,那就是织女显灵赐巧了。还有一种检验“乞巧”的方法,少女们在七夕夜捉一只蜘蛛放到盒中,天明开启盒子,蛛网密者为“巧”多,稀者为“巧”少,称“蜘蛛卜巧”。

在中原地区,七夕夜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非常流行。据说,未婚男女在七夕之夜悄悄躲在瓜果架下,就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并可向织女祈求美满姻缘;如果躲在梅豆架下,还能看见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感人场面,但必须是白梅豆架下,而且不能直勾勾地硬看,否则,织女会用绣花针刺他的双眼。

吃“七巧面”是另一项节庆活动。关系要好的女孩儿相互联络,凑够七人,各从家里带半碗面出来,掺在一起,和面,擀成面条,称“七巧面”,煮熟分食后,姑娘们就会变得心灵手巧。愿望很美好,活动很有趣,但七夕节的正宗活动项目是“乞巧”,而不是牵强附会地吃“七巧面”,所以这项活动只在少数地方流行。

月光下,孩子们在妈妈的指点下寻找天河,寻找牛郎星、织女星,称“观星”。晴朗的夜晚繁星点点,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仰头遥望,在头顶上方,牛郎星在河东,织女星在河西,它们无言相望,颇有一番诗情画意,又有说不出的无限惆怅。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一个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织布用的梭子,俗称梭子星。牛郎星微黄、较亮,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是传说中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

“七夕节是个古老的节日,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人们对星辰的崇拜,是把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和人格化的产物。”韩晓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