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奶奶,黄巴巴,八月十五到俺家,俺家有个大西瓜,让您吃,够您拿,您得保佑俺全家。”这是一首关于中秋节的童谣。唱起这首童谣,您是否回到了儿时的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约而至。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列为中华民族重大节日之一?9月22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中秋节可追溯至周朝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袭相思话团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或许大家都能吟上几句。那么,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你知道吗?
“古人崇拜天体,有祭日拜月之举。”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专家韩晓民说,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后,中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被不断丰富。
中秋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将它追溯到周朝,根据时令记录祭祀礼仪、颁布禁止法令的《礼记》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相传著于东周时期的战国时代,有一定的权威性,那时候的人们就对八月十五这一天产生了一种执念。
从汉代开始,祭月的活动逐渐演变成赏月之风。西汉公孙乘、南北朝的谢庄都曾作有《月赋》,但这些诗赋所说的赏月时间,并不在农历八月十五。
直到唐宋时期,中秋节才成为一个民俗节日。《旧唐书·太宗纪》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自此以后,中秋节越来越兴盛,直至今日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它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那时,帝王充当天下子民的祭司,希望通过祭祀月亮的方式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愿;还有的说它和古代农业生产有关,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正值五谷丰收的季节,民以食为天,粮食、瓜果的成熟,带来了人们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后,中秋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在拜月、赏月的同时,穿插祈求平安团圆、庆祝农事丰收、盼望幸福生活等表达美好愿望的节日。
虚实之间,赏月撩动人们情思
晋时已有中秋赏月之风,在唐时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赏月的诗句。如唐代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写下的“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就将人们的玩月之情洗练而出。
王建的诗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赏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风俗。
《许昌县志》(二十卷·民国十二年1923年石印本)曾记载:“中秋”以瓜果拜月,供大蒸饼以像月形,为“赏月会”。
古时许昌人最佳赏月地点是哪里?
“石梁河畔夜迢迢,蓦见银蟾涌碧霄。水际连天浑一色,却疑身度彩虹桥。”这是许昌古十景之石梁皓月,也是当时最佳的赏月地点。
许昌城西北方向有一条石梁河,有碑文记载,此桥乃石块铁铸一孔桥,凌空而架,河两岸为开阔地,桥下流水清幽。因夜深人静,皓月当空,观看水中明月,水天一色,被称为“石梁皓月”。
如今,赏月虽然解锁了N种方式,大家能足不出户赏遍海内外月夜美景,但古人留下来的这份中秋诗意值得你我收藏,因为花好月圆所传递的是古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圆满浓情的中秋盛宴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种节令食物。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韩晓民的著作《民间记忆》中,描述了中原地区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中原地区的传统月饼称老式月饼,馅中有五仁、青红丝和冰糖,一个半斤或一斤,只在中秋节晚上才能吃上。月饼是愿月时必不可少的祭品,愿过月后,家庭主妇计算好全家几口人,就把月饼切成几块,每人一块,分而食之,象征家庭团圆美满。”
通过为节令食品命名、赋形以体现对团圆的追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做法。月饼则是中秋节的节令食品,其形取圆,其名有“团圆饼”的说法,无论用作祭月的供品,还是馈赠亲朋的礼品,抑或分享的食品,都包含团圆之意。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秋庄稼收割完毕,终于闲了下来,出门的闺女也该回娘家看看了。带上苹果、李子等时令水果,当然少不了月饼,于八月十五之前回娘家,称“走八月节”。
“中秋一过,天气渐渐转凉,在外的游子也该回来更换冬装棉被了,中秋节给了他们回家的理由。”韩晓民说,中秋节的核心在于团圆。
全家人相聚一堂、共度良宵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这一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形成。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这种一家人面对面的团聚相守无疑最能体现团圆的真义。今天我们过中秋,仍然将阖家团圆视为最大的人生幸福。
如今,祭月、送糕这些传统习俗已不多见。不过,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地赏月、吃月饼,仍是千古不变的中秋主题。即便不能团聚,也要面向明月,倾诉心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