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屈昕已经轮转到儿科急诊室3个月了,与在病房相比,这里的工作状况可用一个“急”字概括。就在采访前两天,屈昕刚值过夜班,从下午4时30分接班到第二天8时30分下班,她共接诊了144名患儿,平均每7分钟就要诊治一名患儿。
“从接班到凌晨1时,几乎一刻也闲不下来,所以每次接班前是不敢喝水的。”屈昕笑着告诉记者,过了凌晨1时,患儿不会集中来就诊了,这时候才顾得上喝点儿水,挤出时间吃饭。不过,一顿饭分十几次吃完也是常有的事。
其实,无论是儿科急诊室还是儿科病房,工作都不轻松。儿童不会表述症状,这给医生诊断疾病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且,儿科疾病变化较快,一名患儿看病,最少会有两名家长陪同,病情稍有变化,家长马上就会情绪激动。在这种状态下,儿科医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和很高的风险。
了解了此种状况,记者想象着当晚的工作场景:屈昕迅速而认真地给每一名患儿诊治,身边围满了神色匆匆的家长,免不了有人不停地催促或发牢骚。对此,她便微笑着安抚家长情绪。
“不管患儿家长多着急,我们都不能手忙脚乱,还要与他们做好沟通,让他们放心。”屈昕对记者说,“我的孩子今年快3岁了,我非常理解孩子生病时家长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医生和患儿家长是在同一条战线上的,目的都是把孩子的病治好,因此要互相理解。”
在工作中,屈昕总是把每一名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给患儿开药时,她会想:“如果我的孩子得了这种病,我会给他用什么药。这种药既要能治好病,又要口感好,减轻患儿痛苦。”
“如果对孩子没有爱心,就不要干儿科。我特别喜欢孩子,其实毕业后可以去内科,也可以去妇科,可我最终还是选择做一名儿科医生。”屈昕向记者坦言,虽然她当时并没有想到这条路会这么难走,但她从没有后悔过。
每当患儿康复出院,脸上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挥动着小手向屈昕说“姨姨,再见”时,她的心里就感到无比自豪、无比激动。
“我始终认为,人是要有信念和梦想的,精神的愉悦比什么都重要。”屈昕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