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我市开展文博单位馆藏陶瓷、金属文物 保护性修复工作

本报讯(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温志恒)日前,记者从市文化部门获悉,为抢救一些濒危文物,解决展品不足的问题,许昌市开展了文博单位馆藏陶瓷、金属文物保护性修复工作。其中,严重残破的珍贵文物汉代绿釉陶水榭在许昌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作人员的巧手拼接补配下,历时3个月基本恢复了本真面貌。

据了解,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木构亭台楼阁建筑物,临水而建的榭称水榭。到汉代,水榭慢慢摆脱对“台”的依赖,开始用简单的木构架将主体建筑高高托起,整体通透敞亮,建筑结构简洁,技法高超,装饰华丽,是古人游玩、避暑、观赏风景的绝佳场所。这件绿釉陶水榭为汉代建筑模型,用于殉葬,由许昌塔文化博物馆收藏。其通高100厘米、底径27厘米、座高9.8厘米,整体分三层,结构简洁,但辅助景物极其复杂,富有自然情趣,楼身修长,制作精美。经保护修复后,绿釉陶水榭残破的100多块碎片已经复位,缺失的部分已经补配完整,酥粉脆弱的釉面也进行了加固处理。修复后的绿釉陶水榭整体结构稳定,达到了良好的保存状态,有效延长了寿命。

据悉,全市文博单位馆藏陶瓷、金属文物保护性修复工作从3家重点文物收藏单位挑选出50件(套)腐蚀损毁严重、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委托许昌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进行抢救性修复,使修补后的文物更好地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