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做时代发展的 记录者和传播者

□本报记者 冯子建

改革开放40年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耄耋之年的李彬凯就是一位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他称自己赶上了好时代,读书作文,衣食富足,生活幸福。

20世纪30年代,山河破碎,时局动荡。李彬凯出生在漯河市一个普通农家,缺衣少食,生活窘迫。“我的祖父是读书人,不善营生,家境清寒,到了我父亲那一代,更加穷困潦倒。”李彬凯说,那时候,他对读书人十分羡慕,渴望阅读更多书籍,期盼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变成铅字,印到书页上。

12岁那年,李彬凯在祖父屋中发现一柜子书籍,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从此,喜欢阅读、热爱书籍的习惯伴随了李彬凯终生。

1949年6月,李彬凯参加了工作。为了购买梦寐以求的书籍,李彬凯曾经连续7天不吃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青年修养》《郭沫若文集》和《中国历代文选》,这3本书一直保存至今。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酷爱读书,李彬凯积累了丰富的学识。“1959年,我以平顶山郏县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典型事例,撰写了报告文学《满天星斗落人间》,后来刊发在1960年2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我的处女作。”李林凯告诉记者。

在李彬凯看来,人间乐事,莫过读书。几十年来,李彬凯手不释卷,勤学苦读。读书不仅增长学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也给他创造了一次次难得的机遇。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科技文教事业迎来了春天。1978年11月,李彬凯出任“文革”后许昌地区文化局第一任局长,收拾残局,重整队伍。

1979年年初,许昌地区文化局先后召开戏剧选题会议、创作会议,大大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经过6个月的紧张创作,李恒山、李伯良、陈解民、郑永昌、王亚菲等文艺工作者共创作了25部剧本,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后来,李彬凯和同事一起来到省委宣传部,诚邀戏剧评论家邹春岩、剧作家蓝继光等5人来许修改、排练剧本。最后,专家讨论、筛选出了《逼婚》《赶集》《换表》等7个剧目,其中,《逼婚》荣获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全省进京汇报演出。

随后,李彬凯先后担任市文联主席、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等职务,创办刊物,搜集史料,校勘文献,提携新秀,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许昌文化事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辛勤笔耕,李彬凯先后出版了《西苑明月照古城》《田野牧歌》《风雨春秋》等著作,并主编《许慎与郾城》《历史文化名城许昌》等书籍。近年来,李彬凯先后在市老干部大学、许昌图书馆等开辟了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文史讲座,备受欢迎,深得好评。

“时代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不懈奋斗,我收获了精彩人生。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愿意用笔墨记录生活,讴歌时代,做一位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李彬凯称,人之一生,终将消逝,但是,从心灵深处喷涌而出的文字将光照千古,永不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