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1999年,许继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本报记者 李建山

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当年9月19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同年,许继集团市值达到16.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量已占总收入的67%,不仅完成了传统机械加工企业向高科技企业的转变,还被中宣部、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5家重点国企改革经验宣传企业之一……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然而,在1999年,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不仅因为当时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也取决于各项改革的科学方式与成龙配套。从1984年许继集团的新一轮改革算起,深层次的改革就有30多次。用时任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的话说:“许继改革的每一步都走在了全省前面。”而这些领先一步的改革在许继落实的时候,都较为顺利。对此,时任许继集团总经理的王纪年这样解释,就是在落实改革措施时,较好地把握了“迈半步”和“进一步”的关系。

所谓“迈半步”与“进一步”,就是该集团推行的“1/2哲学法”,即改革的目标如果是1,第一步就走到1/2,第二步走到3/4,第三步走到7/8……这样既保证了改革目标的一致性,又因为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方式,寓质变于不断的量变之中,减轻了改革阻力,最终达到改革措施的全部落实。

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许继集团较早确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并围绕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等3项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逐步把国企改革全面引向深入。

能否废除干部终身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许继集团从198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实行干部制度改革。自1992年起,许继集团先后有100多名中层干部在竞聘中下岗,50多名普通员工被聘任为中层干部,真正实现了“平者让,优者上”。在以“选贤任能”为目的的干部能上能下的任期制中,许继的各个岗位一律实行平等竞争,量才使用,先后有30多名技术人员被解聘,140多名管理干部岗位下移;同时,对免职干部也不搞“一锤定音”,而是鼓励他们继续竞争上岗,先后有30多名中层干部被重新起用。

改革用工制度,说到底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调整就必然要涉及一些职工的切身利益,产生改革的阵痛。为此,在改革中许继集团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1992年,许继被定为河南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企业,在企业内部全面实行了劳动合同制。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997年,许继又推出了正式合同制工与临时工互为转换制,即该公司所有员工,一律按工作业绩、技术水平、敬业精神、遵纪守法、个人素质、团结协作、钻研业务、现场管理等8项内容进行百分综合评议打分,得分最低者按本单位人员总数的6%淘汰转制……截至1999年,在劳动制度改革中,许继先后有460名职工下岗、待岗。经过培训,大部分下岗、待岗职工都重新上岗。

分配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涉及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许继集团当时本着“分步完善、平稳过渡、逐步到位”的原则,首先实行“超定额劳动奖励”的分配办法,把职工中“活工资”的比例提高到60%;1996年,又改为按创造新价值的多少,采用“四年利润比例提成法”,按照开发新产品所创利润的40%、30%、20%、10%的比例进行提成;1998年,再把四年利润中的30%作为股份,用于购买集团的技术股;同时,实行职能工资制,按员工的个人职务及能力大小,把工资设定为90个薪级,月薪最低的220元,最高的8800元。就这样,许继集团通过逐步深入的工资制度改革,使企业的整体利益与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真正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分配制度。

对于许继集团当时的改革,有专家曾这样评论:国有企业改革,犹如轮船在航行中的转向,不转向就会触礁沉没,转急了照样会翻船。因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进程中,许继的“迈半步”看似慢,实则是迈大步的关键所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1999年4月,经人事部、国家经贸委批准,许继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挂牌。在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许继集团求贤若渴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

现任许继集团副总经理的檀国彪的经历,是无数高素质人才落户许继的一个缩影。檀国彪是安徽望江县人,1979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学习电力自动化专业;1983年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望江县电业局,负责用电管理和电站建设。工作期间,他考上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后至安徽省电力局送变电公司,负责大型变电所的安装调试。在当时,檀国彪是公司1700多名员工中唯一的一名硕士生。他所在的单位将其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然而,檀国彪人生命运的改变,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了。

檀国彪在校学习期间,研究课题是“微机水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他当时曾慕名到许继求援过科研样机零部件材料,对许继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行业领先地位有一些了解。1989年,他为业务上的事情给时任许继集团总经理的王纪年写过一封信,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荐给许继。没想到,求贤若渴的王纪年很快给他回了信。信中“您提出的问题……”“您想要了解的……”一个个敬辞使檀国彪备感亲切,深受感动。“我与王总素昧平生,但他一封封来信中谦恭的语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于是我放弃了在安徽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来到许继,开始了我在科研领域新的起跑。”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檀国彪感慨颇深:“我原本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果,没想到把自己先推销了。”说到此,檀国彪至今仍很感谢许继。当年他来许昌时,是许继集团多方协调,安排了住房以及妻子的工作,甚至派车把他的家从合肥搬到了许昌,夫妻俩安家落户的很多手续也是许继帮忙办的。在许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氛围中,檀国彪的才干得到了尽情发挥。1991年5月到许继后,他使出浑身解数,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微机高压线路保护装置项目负责人的重任,该项目1992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步一个台阶,1997年,檀国彪凭借实干,走上了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岗位。

和檀国彪一样,许继集团的平台让很多人才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说起许继集团如此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就不能不提及时任许继集团总经理的王纪年。从工人、车间主任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深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对人才有一种执着的渴求。从他1985年担任厂长开始,就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逐步制定出了许多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星移斗转,到1999年,许继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185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就有900多人,其中硕士、博士、博士后60多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人。当时的许继,人才密度之高在省内乃至全国国有企业中都颇有名气。

中国电气工业百强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企业……作为老牌国企,如今的许继集团,光环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辉煌。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道路上,许继在1999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