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在钧瓷界,杨志的名字如雷贯耳,《佛尊》《吉祥尊》《富贵瓶》《长寿瓶》《象鼻尊》……其作品更是赫赫有名,但不少钧瓷爱好者很难见到杨志的真容。相对于他显赫的钧瓷生涯和所获得的荣誉,杨志显得过于低调。在旁人看来,花白的头发、挺拔的身姿、言语不多的杨志可能有些难以相处,但真正接触起来,就会发现他那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对钧瓷艺术赤诚的心。
初冬时节,在神垕镇杨志钧窑,杨志正热情地向外地钧瓷藏家讲述他新设计的一件作品。该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吉祥元素,器型硕大,工艺难度极高,待烧制出来之后,又会是一件难得的重器。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宋代至今,一代又一代钧瓷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也探索了一套完备的钧瓷烧制技艺。每一代钧瓷人都会思考给后代留下传世作品,我们也要‘种树’。”杨志说。从14岁进入钧瓷行业的年轻学徒成长为享誉全国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矢志不渝地探索着。
年轻窑工的成长路
20世纪60年代初,杨志被招入禹县神垕陶瓷合作生产一社,分配到钧瓷实验组。他拜钧瓷老艺人卢广东为师,成为他的第二代艺徒。杨志以学习手拉坯成型为主。当时学习条件差,没有专供学习手拉坯的轮子,但他艰苦努力,早来晚走。在老师休息不用轮子时,他就学拉坯、学旋坯。揉泥、拢泥头、拉坯、旋坯……凡是手拉坯的技艺,他都得到了全面提高。不到3年,他的手拉坯技艺就得到了卢广东老艺人、苗才娃师傅的肯定,一些碗、瓶等,他都能独自完成。
随后,他被派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深造。由于受到工艺美术大家和教授的培训,他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提升。他慢慢地可以带徒,还担任了钧瓷科研和设计造型的领导工作,成为钧瓷生产的领导骨干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创作设计的作品不断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创新设计奖,多件作品被省、市评选为优秀作品奖。他与刘富安大师合作研制的“翠玉釉”项目,被评选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另外,他们合作的“钧瓷活环装饰技法”一直影响至今,各个钧瓷厂家受益;他们合作试验成功的“金属锡模子”新技术,创造了几百万元的产值。从1961年进厂到下岗再就业,杨志在民营窑口兴起前的国有、集体企业中,付出了近30年的心血。
1988年,杨志创建杨志钧窑。
宁简勿繁 宁整勿碎
“几十年来,我的作品器型不管如何变化,但一直保持着一个准则,就是‘型为本,釉为魂’‘宁整勿碎,宁简勿繁’。钧瓷是厚釉、动釉,钧釉在流动变化中体现着窑变和色彩之美。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宋代传下来的经典器型,既有霸气,又有灵气,小中见大。比如作品《出戟尊》,即使是小件的,也非常大气。”杨志说。
伴随着钧瓷恢复和发展的脚步,坚持着自身的创作理念,杨志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他的钧瓷巨作,既有新意,又有传统技艺的烙印。他的作品古朴文雅,端庄浑厚,大气神势。器型留给钧釉流淌、釉面变化的空间大、施展面广,没有画蛇添足之举,只有器型与釉色和谐统一的美感。他在构思作品时,能充分利用圆、扁方、长、曲、直、缩、张等虚实结合,加之他特别的手拉坯技艺,使优美的线条、分明的棱角、简练的文饰、别致的雕塑,单一或混合地使用在同一作品上。这就是杨志总结的“宁整勿碎,宁简勿繁”“型为本,釉为魂”的创作宗旨。
“钧瓷的造型设计是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线之差’,一件作品多一线少一线都不行。很多人觉得一件作品不好看,可能就在于一线之差。”杨志说,钧瓷行业的发展,不在于厂家有多少,也不在于从业者有多少,而在于钧瓷的质量和艺术性。钧瓷作品一定要精细,不能做烂。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定要想办法跳出限制,把钧瓷做精做细。杨志说,在钧瓷制作中,用线条来装饰是必不可少的,而弦纹常用、螺纹不常用,因为拉螺纹要有过硬的拉坯技艺。杨志在传统梅瓶的基础上,创作了《长寿瓶》。该作品取材传统钧瓷泥胎,手拉坯成型,煤窑烧制;拉坯时需站立,用上螺纹技法,从打手到拉成,要一气呵成;因在烧制过程中,胎体易倾斜,所以拉坯时还要注意重心。该作品身上的螺纹从下到上是一根连续的线条,整体大气、古朴、典雅,是经典之作。
提及杨志的经典作品,一定绕不开《吉祥尊》。该作品端庄、大气、古朴,继承了传统盆、洗、尊、瓶的造型特点:大口型,平板沿,3条凹凸的弦纹联结直身,弯曲的足部支撑着整体,4个对称的雕饰,而活动的耳环是吸取青铜器、玉雕技艺的大胆创新。这件作品后,他又创作了同样经典的《祥瑞尊》,被国家博物馆特别收藏。
其早期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将盘边折了3处,形似一片荷叶,用泥捏成的几只小蝌蚪,粘在荷叶盘内,似在沉入水中的荷叶上,浮动、游玩的小蝌蚪去找妈妈。可盘上又没有青蛙,妈妈在哪里?给人们留下了思索的空间。该作品盘子上的传统钧釉与铁骨胎色的蝌蚪和谐相映,足部用支钉烧成,整个作品文静且有动感,活泼又有端庄之势,是一件少有的创新杰作。
还有其作品《佛尊》,传统手拉坯成型,煤窑烧制。整体器型像一尊盘腿而坐的佛像,佛光普照。窑变效果变化万千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可谓传代之至宝。
传统内涵与别致新意
“人老心不老,每年都要有新作品。”杨志这样要求自己。“要有扎实的传统技艺,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杨志说,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同样要引领生活。
钧瓷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创新,杨志的《排鼓尊》可称上是一件典型代表。他善于在生活中捕捉造型、升华艺术。神垕镇“大铜器”中的大排鼓,就是《排鼓尊》的原形。器身为扁圆,两排鼓钉粘在上下两条弦纹之中,瓶颈似一只鼓槌立在大鼓之,简洁大气,显示出他深厚的技艺根基和朴实的创作个性。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釉色是钧瓷之魂,也是杨志创作钧瓷艺术的灵魂。在杨志的作品中,代表钧瓷传统或创新的釉色众多,红紫交融、青白相映,厚重而不轻浮、玉润而不娇艳,釉色自然过渡,浑厚凝重,乳浊玉润,五彩渗化。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志一直在思考钧瓷传承的问题。在杨志看来,钧瓷的传承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过去,神垕其他行当不多,市场也比较封闭,但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神垕这个小镇的人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钧瓷行业的从业者,不能只是把创新挂在嘴边,创新需要理念,我的理念是什么呢?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你不能靠历史上那几十个造型,只是简单地仿制,你要引导生活,走在生活的前边。”杨志说,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不断锤炼自身技艺,一方面把自己的作品做精细、做到位;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能够把握时代的审美取向。此外,作为传统手工艺从业者,一定要有艺德,做瓷就是做人。
“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媚新。”杨志经过近60年的工作实践和潜心研究,总结出钧瓷的十四字法则,即“型为本,釉为魂”“宁整勿碎,宁简勿繁”。杨志说,他不做传统的“败家子”,也不做传统的“看家奴”,活到老学到老,留下手艺,传承技艺。这是一代人的信念,也是他对钧瓷艺术一生的追求。
名家名片
杨志,男,1947年生于禹州市神垕镇,1988年创建杨志钧窑,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73年,他创新钧瓷死环耳饰为活环耳饰;1975年,创新金属模种代替石膏模种;1984年,研制的翠玉釉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创作设计的《象鼻尊》在全国美术陶瓷评比中荣获创新产品三等奖、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河南省二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设计一等奖;施翠玉釉制作的《秀玉瓶》被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并被定为一级文物;《象耳尊》《焚香炉》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2010年,作品《祥瑞尊》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 2012年,杨志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