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铺路石

□张留周

中学时代,校园外横亘着一条绵长的铁路,一列满载红石的列车从陉山脚下轰隆隆驶过来,又徐徐驶向遥远的南方。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常常结伴在铁轨上行走。铁轨下堆积的红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棱角分明,没有任何东西黏合,却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它们历经严寒酷暑,饱尝疾风苦雨,承受千万次的碾压和碰撞,位置不变,容颜不改,令人叹为观止。

那时候,村里的泥路坑洼不平,一遇雨天就难以行走,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村民们就地取材,从陉山采石场拉回来价格低廉的碎石渣,厚厚地铺上一层,成了那个年代最流行的石子路。

这些充当道路基石的红石,硬度高、耐腐蚀。它们曾是庞大山体的一部分,或屹立山巅,或悬挂山腰。一旦换了位置,被赋予新的使命,它们又会手牵手肩并肩,默默俯下身子,匍匐在枕木、车轮、马蹄和人的脚下,甘当铺路石,彰显出勇于担当、忍辱负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红石精神”。

睹物思人。看到陉山的红石,我就不由得想起了那些与陉山息息相关人和故事。

陉山之巅,耸立着一座高不足2米的坟茔,乱石覆盖,杂草丛生。如果不是旁边墓碑上的文字,没有谁相信这里埋葬着一代贤相。一座3间瓦房的小庙,供奉着子产的塑像,略显简陋破败,却香火缭绕不绝。环境如此萧条荒凉,不免让人心生感慨酸楚,而子产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形象高大伟岸,需仰视才见。

身为郑国大夫的子产,为政期间,锐意改革,廉政为民,强盛了国家,富裕了百姓,自己却家无余财,死后凑不出一口棺材钱。他从不考虑个人荣辱得失,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百姓。封沟洫、作丘赋、铸刑书,不毁乡校,公正执法,拒收礼金,他得罪了贵族,引起了非议,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难怪孔子听到子产的死讯,大哭不止,高度评价他“古之遗爱也”。

子产死后,家里无钱安葬。儿子遵照他“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的遗嘱,将其背到陉山顶上,埋进乱石堆中。子产生前爱民如子,玉帝知悉后甚为感动,便派炼石仙母运送石头为子产建墓。炼石仙母披星戴月运了好几趟,最后一趟,刚到山腰恰逢鸡叫,变化不及化为石头凝固在悬崖边,人称“老婆顶石”。郑国百姓可怜子产的儿子,争先恐后地捐出金银财宝,帮助他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一概拒绝,人们把拒收的金银财宝悉数倒入河中,河水泛起点点金光,被称为“金水河”。如今,金水河还在,“老婆顶石”已被破坏,这些传说足以表明人们对子产的爱戴和敬仰。

“参差石影晚霞轻,一点流光曝地明。疑似国侨赤肝胆,日随荒冢献晶英。”旅行家张秉忠游历陉山,被子产的廉洁感动,写下了著名的《陉山晚照》。因此,“陉山晚照”成为长葛古八景之一。

陉山脚下不远处的幸福湖畔,矗立着一座新建的燕振昌纪念馆,每天都有大巴车载着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前来瞻仰学习“时代楷模”燕振昌的事迹。燕振昌是一位平凡的村党委书记,可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基层干部。他坚信在农村也能干出大名堂,一干就是44年。他有太多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先富起来,可他选择了付出和奉献。他带领村民办工厂、建学校和敬老院,把昔日贫穷落后的水磨河村变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44年,他不忘初心、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勇往直前;94本日记,见证了他一心为民的点点滴滴,也丈量出他甘当铺路石的精神高度。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呕心沥血。他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当代基层干部的人生价值,书写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华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你举过头顶。”燕振昌遗体下葬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数千口人自发前来送别,哭声一片,苍天垂泪。政府还专门为燕振昌建了纪念馆,永远缅怀他的高风亮节和不朽功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陉山高不足200米,却因为一代贤相子产的精神高度,成为一座巍然屹立的文化名山。幸福湖仅有100多亩,却因为“时代楷模”燕振昌的人性光辉,成为碧波荡漾的致富之源。生于斯,葬于斯,他们和陉山上的红石一样,不论自身多么渺小,只要俯下身子为人民服务,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