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古国凡 记 录:本报记者 孔刚领
我家住在襄城县首山脚下、汝河西岸的山头店镇胡岗村。小时候,那里山清水秀,恰似一幅山水画,但村里人的日子不好过,家家吃的都是红薯干、红薯面。记得上中学时,红薯面糊糊我能喝三大碗,稀饭碗里能照见人影。星期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时,拉耧播种到地中间肚子就饿得咕咕叫,没劲了。那时候我总想,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日子,啥时候能改变呢?
1977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家里,起早贪黑,耕地播种,一年到头依旧是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拮据。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困境呢?那年冬天的一天,雪花纷飞,我听说山头店公社杨树孙村有个义务兵的好母亲徐青莲,儿子参军后,丈夫和另外3个儿子都相继病逝。为了儿子在部队不分心,保卫好祖国,她把家里的种种不幸埋在心中,硬是不告诉儿子,自己克服一切困难,艰辛度日。喜欢写点儿东西的我认为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立即前往了解情况。我家离杨树孙村5公里,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我步行踏雪往返几次,回到家整理稿子,写了改,改了写,然后把写好的长篇通讯《耿耿忠心护长城》装在信封里寄到了河南日报社。一个月后稿子终于在《河南日报》二版头题刊发。这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从此,我成了“新闻工作者”,开始踏上漫长的写作之路。
1979年,我们胡岗村按照党的政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的家乡到处热气腾腾,乡亲们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我每天都被伟大的时代变革感动着、鼓舞着,在紧握镰刀锄头的同时,握起沉甸甸的笔,写乡村新人新事,反映乡村新面貌。1984年,我被评为“河南日报模范通讯员”。第二年,我被招聘到襄城县委宣传部,专职从事新闻报道。
改革开放似春风,襄城县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变化太大了。作为一位“新闻人”,我三天两头往基层跑,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为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变化而感动,采访回来,就伏在案头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寄给各级新闻单位。40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0余篇,其中多篇获国家、省级大奖。由于成绩突出,我从一个农民到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还被评为拔尖人才。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如今,我已经61岁,虽已退休,但干了几十年新闻工作的我依旧初心不改,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自己的使命,把记录时代变迁作为自己的重任。两年来,我采写的《好日子好生态》《万亩石榴笑迎海外游客》等反映脱贫攻坚的新闻在多家新闻媒体刊发,反响强烈。采访过程中, 有太多太多的幸福事讲不完,有太多太多的获得感说不尽,我相信,我的晚年生活在新时代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