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廷合
“一张旧桌子,几位老大妈。”这是过去人们对居委会的普遍印象。
“现在社区的变化,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11月7日,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党委书记马静感慨地说,“这变化简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作为社区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1998年,马静从市区某工厂下岗后,通过应聘进入当时位于七一路上的市政府居委会工作。“那时我们在市政府家属院里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面积大约7平方米,屋子里还有一根电线杆穿顶而过,就这在全市居委会都算是办公条件比较好的了。现在我们的办公场所面积达到了460平方米,一个卫生间都有过去整个办公室那么大。”马静说。
据介绍,当时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多为退休后的热心人,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当时居民多由其所在单位进行管理,居委会的工作职能比较单一,除了为流动人口开办婚育证明外,居委会干部多是拎着包走街串户调解一下邻里纠纷,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2003年,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的步伐加快,当时的市政府居委会、七一路居委会和军分区家属院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七一社区。2005年,七一社区的两层办公楼房建成启用,马静正式告别了过去“拎包办公”的状态。
在欣喜于办公环境改善的同时,马静感受更明显的则是社区服务内容的同步升级。“随着政府各项服务功能的下沉,社区干部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就有综治信访、民政残联、人口计生、劳动保障、党员管理等几十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做。现在居民无论是缴纳水费电费、办理劳动保障手续,还是参加党组织学习、开展志愿活动,在社区就能享受一站式的便民服务。”马静说。
如今走进七一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矛盾调解室、三社联动室、儿童中心等一应俱全。面对社区这种看得见的变化,居民感受最深的则是摸得着的幸福。今年82岁的黄素玉是七一社区的老居民,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这里养老有托老站,孩子放学可以去儿童中心,大家没事都习惯来社区坐一坐,心里美得很。”
七一社区的变化,代表的也是全市社区工作的转变,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据了解,从2017年10月起,我市大力实施以“一有七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19亿元,建成规范化社区57个。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社区已成为居民乐享新生活的幸福港湾,变得越来越温馨。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马静说,“随着服务功能的完善,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居民对社区工作给予了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干得也更有劲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