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告别小煤炉 取暖大变化

□本报记者 冯子建

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衣食住行发生显著变化。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取暖煮饭方式的改变,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家冬季取暖做饭,用的都是树叶、秸秆、树枝之类的柴火。到了农历十月,天气渐冷,庄稼收割完毕,路边沟旁有很多柴火。我就会在母亲的吩咐下,拿着麻袋四处拾枯树叶,或用带铁钩的长竹竿从树上钩拽枯树枝,然后把枯树枝捆扎起来,把枯树叶装进麻袋,再回家喊上母亲,让她拉架子车把柴火运到家里。这时候,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柴火多了,烧火做饭就不用犯愁了。

那时候的冬天似乎格外冷,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窗外,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屋内寒气袭人,这时候母亲就会找来一口废弃的铁锅,把麦秸、玉米芯和折成几截的枯树枝堆在一起引燃。红彤彤的火苗跳跃着,舞动着,给贫寒的农家带来几许暖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中原大地后,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渐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开始用煤炭作为燃料取暖做饭。那时候,每到冬天来临之前,我家就会到镇上买些散煤,然后到村外挖些煤土,趁着天气晴好打上几百块煤球,晾晒到七八分干之后,搬运到家中储存起来,以备寒冬取暖做饭。冬日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母总要热情地拉着他们到煤炉旁说话,农村人的淳朴和热情,熊熊燃烧的炉火,温暖了客人的心,驱赶了冬日的寒冷。

没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也会围着炉火唠嗑,说说庄稼收成,其乐融融。有时候,母亲会在煤炉上放上几块小红薯,隔一会儿翻一翻,红薯烤熟了,用手轻轻掰开,香气扑鼻,咬一口,软糯香甜……不过,煤炉一个不小心就会熄灭,生炉子可是件麻烦事。煤炉放在房间取暖,还得特别小心,以防煤气中毒。

时间的指针跨过2000年后,我的老家也和许多乡村一样,发展得很快,乡亲们取暖做饭大多用上了电磁炉。用电磁炉做饭,干净卫生,尤其到了冬天,烧开一锅热水也就几分钟时间,洗脸洗衣服、煮饭烧菜都能用,方便得很。近几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观。在我的家乡,父老乡亲们用上了自来水和液化气,大多数人家还用上了电暖扇或暖手宝,告别了用煤炭和柴火取暖做饭的历史,条件好一点儿的家庭,还装上了冷暖空调、壁挂炉等。

从捡拾柴火到购买煤炭取暖做饭,再到用上电磁炉和液化气,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像我老家的父老乡亲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体面、幸福的日子,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洁能源的使用,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给予我们的丰厚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