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村史馆”里看东关

本报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崔江涛

在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原东关村)的“村史馆”,一张张老照片、一块块精美的展板、一张张奖状讲述着东关社区的历史,生动地展示了东关社区的发展轨迹和奋斗历程。

东关社区在禹州、在许昌甚至整个河南省都很有名。今年10月底刚刚建成的“村史馆”,面积并不大,用东关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周遂德的话说,“它反映了东关村过去的生活、风俗和文化,再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俺村由贫穷走向文明富裕的历程”。尽管由东关村改为东关社区多年,但周遂德还是习惯性地称东关社区为“俺村”“东关村”。

“村史馆”展览分为村史浏览、东关旧貌、组织建设、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版块,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还原了东关社区的历史记忆,记录了东关社区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俺村像大多数村一样,整个村子破烂不堪,大部分是土坯房,村民也是穷得叮当响。”站在一幅老照片前,70多岁的崔丙振介绍说。1978年,东关村“两委”班子换届,年轻的周遂德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周遂德带领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学习,敢想敢干,相继在东关村办起了集体企业、联合企业、股份制企业64家。东关村的村民们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有的办起了加工厂,有的从事家禽饲养……到20世纪90年代,东关村80%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致富项目。

“你看这一组照片。”东关社区党委副书记张三林指着一组反映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外出参观的照片介绍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关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我们敢想敢干,眼光也开始瞄向国外市场。”1988年,村里建起了工艺厂,迈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第一步。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及时提出了“赶学江南、瞄准海外、招商引资、高速高效”的发展思路。短短几年,该村又与各地客商合资建成了6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创汇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汇企业群。1997年《河南日报》头版头题以《东关,中原出口创汇第一村》为题作了报道,东关村被省委、省政府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崛起的农村十个新典型”之一。

参观东关社区“村史馆”,像在翻阅一本书,一本记录着东关社区变迁的书,由黑白而彩色,由平淡而生动:1993年7月,禹州商贸城建在了东关村;1998年,禹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在东关村建设中药材大市场。时至今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商人都集聚在这里,市场发展成熟。如今,东关社区已成为高楼林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新城镇。

“‘村史馆’的建成,使我更多地了解了东关社区的历史和文化,我感到自豪,同时也坚定了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东关社区团委书记张石军说。这座普通的“村史馆”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还是让居民产生情感交融的载体。

提起建“村史馆”的初衷,周遂德说:“改革创新是东关社区 的基因,今天我们建起“村史馆”,纪念改革开放40年,就是要提醒和激励大家更好地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继续推进改革。在新的改革征程中,‘东关人’还将奋力前行,描绘新时代的美好画卷。”

“村史馆”,讲述了东关社区不平凡的过往。而未来,东关社区必将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出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