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本报记者 朱庆安

2001年,一首名叫《咱老百姓》的歌曲登上央视春晚、唱红大江南北。歌中一句“不知道吃啥喝啥大伤脑筋”唱出了物资丰富后的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甜蜜的苦恼”。

这是一种想吃啥有啥、面对海量选择无从决定的苦恼。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的中国人还处于一种“有啥吃啥”、吃饱就行的生活状态。

“1978年,家里不算富裕,吃饭要粮票,吃油要油票,吃肉要肉票,遇到过节的时候才舍得买点儿猪肉、鸡肉,过年则意味着能吃到平时难得一见的美味。所以那时候大家都盼着过节。”谈起往事,许昌学院退休教师白蔚堂说,那时,凡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都实行凭票限量计划供应。到了过年的时候,为了采购到满意的年货,市民天不亮就会赶到商店门前排起长队。

“我记事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吧。那时候家里还不能天天吃白面,经常要吃玉米面饼子贴补。现在觉得杂粮好,但那时候因为要经常吃,就觉得粗粝难以下咽,远不如细米白面可口。肉也不是常常能吃到的,而且大部分时候只有猪肉一种选择。”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刘洋回忆道。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物资日益丰富,到20世纪90年代,各种票证包括粮票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餐桌也更加丰富:粗粮很少再吃,蔬菜品种更多,水果开始能够经常吃,除猪肉之外鸡、鱼等肉类开始出现。“儿子小时候喜欢吃鱼,我经常会买来给他吃,但那时候大人都舍不得,所以每次吃鱼,大人吃鱼头鱼尾,把肉最多的中段留给孩子。”提到吃鱼,家住市区解放路的市民张玉玲笑容舒展。

进入新世纪,正如《咱老百姓》歌中所唱,即使普通家庭在饮食上也有了更多选择。一个家庭中的“主厨”常常发愁——不是愁无米下锅,而是愁如何变着花样地调剂家人挑剔的胃口。超市里各种主食、副食、菜蔬、水果,甚至以往所谓的山珍海味任人挑选,大街小巷食肆林立,大餐小吃、南北特色应有尽有。

李钢是市餐饮协会会长,在市区开餐饮店20余年,在饮食方面很有发言权。他说,随着社会的进步,许昌人日常餐桌上的饭菜不再仅讲究丰富。“十几年前人们请客说菜‘好不好’通常是说有没有几道‘硬菜’,现在更多是讲品位、讲健康、讲食材”。李钢说。

“现在俺家只吃柴鸡蛋、柴鸡,吃的蔬菜是不用农药化肥的有机蔬菜,平时饮食注意低盐、低糖、低脂,多吃蔬菜水果——家人健康重要啊!”谈起饮食,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居民李燕红说。在超市里,各种粗粮受到青睐——不再是作为细粮不足时的补充,而是营养均衡的需要。各种许昌本地原来不常见的蔬菜源源不断,一些稀有或者是昂贵的热带水果如榴梿、山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些据说能够最大限度释放、留住营养的新型料理机被人们抢购回家。

饮食消费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年轻人群中,外卖成为重要选择,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各种美食很快就能送到手中。作为一名“95后”,张丽表示,从早餐到晚餐,现在一个手机就能满足她全部的饮食需求。

一张小餐桌,可见大变化。从吃饱吃好,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舌尖上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