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赶上好时代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冯子建

11月10日,在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门口的61路公交站点附近,古稀之年的老吴营社区居民王来福,带着活泼可爱的小孙子,准备搭乘公交车到市区买东西。

王来福在魏都区老吴营社区生活了几十年,谈起过去的出行条件,他深有感触:“1981年,刚分队时,大街小巷都是土路,尘土飞扬,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 ,雨天两脚泥,不要说通公交车,自行车都难走,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到老吴营。”

王来福告诉记者,年轻时候,他是老吴营大队的生产队长,犁耙耩种样样在行,是远近闻名的庄稼好手。那时候,生产队有几头牛骡,乡亲们都是下苦力干活儿,劳动强度很大。然而,由于肥料紧缺,机械化程度较低,每年就是小麦、玉米、大豆轮换着种植,产量不高。农民一年到头围着几亩土地转,辛辛苦苦土里刨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来福家人手不够,玉米都是人工掰的,有时还得找人帮忙,两三天才能掰完。倘若遇上阴雨天气,玉米就会发霉长芽,很是可惜。后来,王来福的儿子长大成人,在外地找到了活儿干,家庭经济条件才有很大改观,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庄稼产量高,从种到收全部使用机械,省力省事。今年,我家的玉米都是用联合收获机收的,3亩多地只用半个小时就收完了。”王来福高兴地说。

这几年,花卉苗木行情不错,王来福的儿子在自家土地上栽种了半亩多树苗,来年就能出售了。说起国家的好政策,王来福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没有农业税了,地里收获多少都是自己的,国家还有粮食补贴,并专门设立了农民丰收节,俺们老百姓算是赶上了好时代。”

赶上好时代,迎来好生活。王来福全家勤劳致富,日子越来越好,盖起了楼房,享受了医保,尤其是他的儿子还买了一辆汽车,农闲时外出运送货物,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前段时间,王来福的儿子刚刚翻修了房子,簇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很是气派。

“这几年,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国家的好政策,家里的生活年年好、节节高。明年暑假,我打算带着小孙子到青岛旅游,看看大海,听听涛声,好好享受一下今天的幸福生活。”谈起今后的打算,王来福眉眼间充盈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