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老骥伏枥志弥坚 城管督导谢党恩

讲述人:林同春 记录:本报记者 冯子建

从旧社会的乡下孩子成长为领导干部,从魏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职位上退休,是我儿时做梦也想不到的。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党组织多年培养和个人不懈奋斗的结果,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赋予我人生出彩的良机。

1946年,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我出生在许昌县灵井公社一个贫苦家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的是吃糠咽菜的艰苦生活。我3岁那年,新中国成立了,我家分到了田地、牲畜,慢慢地,生活好起来。

“文革”开始那一年,我考上了许昌高中。在学校,我刻苦读书,成绩优良,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1969年,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了民办教师,并于当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我到平舞工程许昌县民兵团工作,数年之后,又到许昌县长村张公社的一个村庄驻队。

1978年,国家开始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许昌地委公开选拔一批领导干部,我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组织选派到许昌县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又到襄城县工作,担任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在县委工作期间,无论是陪同领导调研,还是起草相关文件,我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把工作干出彩。有时候赶上县里召开“两会”,我和同志们一起加班,精心修改文稿,曾经连续几天不回家。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我得到了磨炼,受益颇多。后来,我到平顶山市叶县工作,担任县委副书记,之后,又相继担任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魏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

2008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之后,我积极发挥余热,参加了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并担任四分团团长一职,带领老同志们继续为许昌市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参加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以来,我和大家一起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察看市容市貌、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建设、河湖水系管护等方面的情况,倾听百姓心声,找出问题症结,精心撰写了《关于河湖水系管护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建安社区做好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等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分团成员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平均年龄72岁,最大的年龄为82岁,很多人还患有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然而,大家积极克服种种困难,放弃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城市管理督导工作中,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桑榆虽晚,夕阳正红。几十年来,时空转换,无论地位、职务如何变化,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努力工作,尽职尽责,为社会作贡献。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今后,我会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四分团的同志们发挥余热,主动作为,深入调研,努力为许昌市的城市管理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