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农业机械化 种田更轻松

□本报记者 孔刚领

“这是镰刀,割麦用的;这是木杈,打场用的;这个木耧是耩地用的……改革开放初期我还用这些农具干活儿,现在它们都进博物馆了!”11月21日,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来了不少参观者,建安区陈曹乡62岁的农民李绍堂带着孙子在博物馆里驻足观看,一件件熟悉而陌生的农具让老李无限感慨。

许昌学院的一群大学生围着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听他讲述农具的历史变迁。

“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种地全要靠人、牲口,以及犁、耙等农具,每天干完活儿我都累得腰酸背疼。到了收麦时节,生产队的全部劳力都出动,所有的麦子都用镰刀割,然后摊场打麦。收麦、晒粮需要前前后后一个月,每天从五更到黄昏,把人累得够呛!”老李说,“等收完麦,就要抢种,六七个人拉一张耧,一天也耩不了几亩地,累呀!”

老李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10年里,农村种地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有的农户买了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到了麦收时节,农民就可以租用这些机械,省劲儿多了。

“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购买农机有补贴,大家都争着置办农机具,村里种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拖拉机、喷药机、秸秆压捆机、免耕播种机、大型收割机应有尽有,随用随租。”老李说。“这几年到了收麦时节,大家提着粮袋子站在地头儿就行了,收割机开过来,一会儿工夫干干净净的麦子就装进袋子了,三五天时间麦子就收完了。”老李笑着说,“俺儿子前年买了一台收割机,到处跑着给人家收麦,能挣不少钱。去年听儿子说,收割机装上了卫星定位系统,叫什么‘滴滴农机’,政府部门科学调度,不误工时。另外,收割机在哪里出现故障,都会有人知道,也会有人去帮你进行维修,没啥后顾之忧,你说这多好啊!”

“我们那里这几年搞土地流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型农业机械派上用场,农民种地更轻松了。年轻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农民种地可以这么省劲儿。到了管理时更省心,以前是背着喷雾器打药,现在‘一喷三防’用上无人机,一天作业面积几百亩,你说方便不方便?”老李乐呵呵地说。

“老伯,遇到天旱怎么办?”在场的一位大学生禁不住问道。

“嗨,这个更省心,俺陈曹乡建了几十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喷灌设施齐全,拿着卡一刷,就可以轻轻松松浇地,你说潇洒不潇洒!”老李风趣地说,“眼前这些农具‘失业’了,我这个老农民也快‘失业’了!”

市农机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三秋”,我市农机部门组织10万台(套)农机具投入生产,玉米机收率提高到92%,大豆机收率提高到98%,小麦机播率稳定在99%,秸秆还田率巩固在95%,农机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汪庆华说:“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嬗变,从黄牛耕地到机械化耕田,从镰刀收割到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信息化,用上无人机……改革开放让我国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