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红卫
2006年,全国改革开放事业依然如火如荼,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政策不断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旨在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回望这一年的许昌改革事业, 改革红利同样愈来愈多地惠及老百姓,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增强了群众安全感,让群众充满幸福感的是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城市越来越宜居。
一
2006年1月23日,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我市为“国家园林城市”。这是继2004年我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后又获得的一张亮丽城市名片。
时光回到2001年3月31日,许昌市政府召开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动员大会。我市按照全市动员、全民动手,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结合,讲求实效,建设蕴含‘三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策划,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分段推进”的原则,制订了《许昌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规划实施方案》。
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高级工程师郭忠磊是一名“老园林人”,1995年便在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工作,参与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全过程。“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功实属不易,可以说倾注了市委、市政府的大量精力,倾注了创建活动参与者的大量心血,同样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郭忠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工作情景,“当时市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长例会,分析创建形势,解决难点问题;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表扬先进,激励后进。通过评比排名、新闻媒体宣传与曝光、有奖举报、责任追究、经费挂钩等激励机制,创建工作不断创新,扎实有效。在资金筹措上,我市引入了经营城市理念和市场机制,不断增加财政投资。”
让郭忠磊更为难忘的是创建过程中的督导和惩戒措施。市创建办督导组对参创单位进行暗查暗访,问题记入台账,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发动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经核实后,分类奖励100元、50元、20元、10元。市政府通令嘉奖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5000元;实行通报批评与媒体曝光的办法,一是对每两个月排名后3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要求其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作表态发言;二是对连续两次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要求其领导写出深刻检查和整改方案,在电视、报纸上说明原因和整改措施。
正是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确保了许昌如期摘得“国家园林城市”的“金字招牌”。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功,更为城市居民营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大大提高了城市竞争力。数据显示:通过创建活动,许昌城区绿化建成了一片森林(3.33万公顷花卉苗木基地)、两个长廊(107国道长葛至许昌段花卉长廊、311国道鄢陵至许昌段花卉长廊)、三条景观林带(38公里环城路防护景观林带,26公里清潩河、清泥河生态景观林带,6公里护城河内环景观林带),形成了“城乡一体、林水一体、花卉环城、城郊森林、城边林带、城区绿岛”的绿化格局,取得了“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花中”的景观效果。
二
这一年,许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样突飞猛进:东城区2×200MW热电厂工程项目奠基,许继游园正式开园,天宝路工程、许继大道西段工程、八一路西段工程正式通车……
伴随着一批道路的通车,许昌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供热、供水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更加吸引了人口的集聚,许昌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回顾许昌城市发展历史,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
198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2.46平方公里,大小道路100条总长50.5公里,下水道长度52.6公里,路灯600余盏。
1994年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20.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0.09平方米;城市道路共123条,总长105.5公里。城市供水由3家水厂提供,最高日供水能力10.2万立方米,平均日供水能力7.2万立方米。
2003年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8平方公里,城市主要布局结构大致可划分为铁西区、铁东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及许昌县城等五部分,城市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市道路总长度203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38公里长的城市快速通道——外环路基本建成。
2010年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76.63平方公里,中心区城市道路总共176条,过街天桥2座,立交桥、地下通道7座(条),道路总面积11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新建改建雨水管网90.91公里、污水管网45.76公里,管养雨水箅子井3191座、污水箅子井1519座;建成天然气加气站4座,天然气输配管网基本建成。
目前,在郑许一体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郑许市域铁路加快建设,许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规划区内拥有道路200余条,总长度400公里左右;供水、供热、供电和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座更加现代化的城市向我们走来。
三
城市的“硬件”重要,“软件”同样重要。城市管理水平就是一座城市的重要“软件”。
2006年,许昌市城市应急联动服务系统正式启动。同样是这一年,市城市管理局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标兵”称号,这是对许昌城市管理水平的高度肯定。
对城市管理来说,环卫工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劳动模范、环卫工李秋霞是许昌环卫行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她出生于环卫世家,父亲、母亲都是环卫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李秋霞的父亲是一名淘粪的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我父亲就要开始工作,走街串巷拉着车子淘粪。因为车子很重,父亲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李秋霞说。
“20世纪80年代,许昌市的环卫作业从以前单一的收集垃圾、粪便扩展到城市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及公厕管理、保洁、清淘、打药、消杀,以及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多项任务。1987年,我市在市区健康路建起了河南省第一座机械化垃圾中转站,全市的环卫机械化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河南省建设厅专门在许昌召开兴建机械化垃圾中转站现场会,许昌市成为全省环卫行业学习的典范。”李秋霞回忆说。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环卫行业创出了全省3个第一的优秀成绩:1992年,仅用了56天就建成了9座机械化垃圾中转站和16座高标准水冲式公厕,开创了全省第一的“许昌速度”;1993年,购买了全省第一台大型吸扫车——“扫地王”,城市管理工作由此迈向了环卫装备现代化;1998年,投资2664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家有机复合肥厂,将垃圾变废为宝。
如今,行走在许昌大街上,我们几乎看不到环卫工人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尘土乱飞的场景了。“之前大扫帚、架子车是我们环卫工人的‘标配’,尘土垃圾都是我们一步一步边走边扫。后来,很多需要人工打扫的地方都交给了我们的环卫‘巨无霸’。”李秋霞向记者开玩笑地说。其实,李秋霞口中的“巨无霸”就是当时许昌市购置的现代化环卫装备。
“近两年,我市在原有环卫车辆的基础上又购置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环卫装备:大型洗扫车、雾炮车、多功能抑尘车、密闭式垃圾运输车、小型电动扫地车……越来越多的机械化环卫车辆现身街头,许昌城区主要道路的机械化清扫率于2017年率先在河南省达到了100%,大大提升了环卫作业效率。”李秋霞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