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市中心医院呼吸危重症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史广超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冬季是高发期 主要表现为咳、痰、喘
慢阻肺的全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冬季是慢阻肺的高发期,因为天气寒冷之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差,寒冷的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从而导致慢阻肺急性发作或加重。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可以用咳、痰、喘来概括,即咳嗽、咳痰、气喘。慢性咳嗽往往是慢阻肺的首发症状,但这一症状常常被忽视。”史广超告诉记者,慢阻肺的症状是不断递进的,从反复咳嗽、咳痰到呼吸困难,再到憋气、胸闷,最后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肺癌等。晚期慢阻肺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喘不上气,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因此,年龄超过40岁,长期吸烟,经常出现咳嗽、咳痰症状,运动或爬楼梯后喘息越来越重的人群,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
为了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发作,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功能较差的群体,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也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及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方法提高免疫力,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减少慢阻肺的发生。
吸烟是主要诱因,
4类人群需注意
慢阻肺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吸烟,此外,接触粉尘和化学物质也是主要原因。
史广超告诉记者,吸烟被公认为是导致慢阻肺最直接、最肯定的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就越高。研究显示,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每天吸烟20支以上,10年就可能患慢阻肺。另外,经常被动吸烟也会导致慢阻肺。
吸烟百害而无一利。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氢酸、丙烯醛和尼古丁等。这些有害物质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削弱肺泡的吞噬、灭菌作用,进而导致病菌侵入引起感染,还能引起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细胞增多、肥大,分泌黏液过剩等。
根据慢阻肺的危险因素,4类人尤其需要注意,最好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一是长期吸烟者,二是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者,三是经常接触污染气体、粉尘者,四是已经确诊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另外,长期接触生物燃料、柴草、蜂窝煤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也会增加慢阻肺的患病率。
坚持规范治疗
不能“见好就收”
在慢阻肺的治疗方面,很多人认为“病情严重时才需要用药,病情稳定时可以停止用药”。其实,这是错误的。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坚持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史广超对记者说,慢阻肺的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在急性加重期,由于病情急剧恶化,大多数患者会及时治疗。然而,当病情进入稳定期后,不少患者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或者自行停药。事实上,在稳定期,患者病情仍会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再次出现急性加重。
患上慢阻肺之后,患者受损的肺功能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规律用药可以预防病情急性加重,减少发作频次,降低肺功能下降速度,从而延缓病情进展。因此,患慢阻肺之后一定要坚持规范治疗。
史广超强调,治疗慢阻肺是一场“持久战”,千万不能“见好就收”,坚持规范治疗是控制慢阻肺的关键。生活中,慢阻肺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坚持规范治疗,才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适量运动
坚持进行肺功能锻炼
虽然慢阻肺无法彻底治愈,但可防可控。
“预防慢阻肺,首先要戒烟。戒烟可有效阻止慢阻肺的进展。”史广超建议,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厨房油烟等刺激性气体,长期接触粉尘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
很多人认为,慢阻肺患者一运动就会呼吸困难,不运动为宜。其实,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进行正常活动。而且,坚持锻炼还可以缓解气喘、胸闷等症状。患者可经常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散步、打太极拳等。需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应在不引起疲劳和呼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慢阻肺患者可坚持进行肺功能锻炼,从而减少病情发作次数。”史广超说,锻炼肺功能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做呼吸操、进行膈肌呼吸锻炼、吹气球、唱歌等。
做呼吸操可选择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收拢,呼吸均要按节律进行。一天做两次,每次15到20分钟。膈肌呼吸锻炼是指进行腹式呼吸,加强膈肌活动。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各医院呼吸危重症科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其中很多患者是因慢阻肺急性发作入院。目前,慢阻肺已经成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调查发现,我国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高,一旦病情缓解,很多患者就会停止用药。11月23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危重症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史广超告诉记者,治疗慢阻肺是一场“持久战”,千万不能“见好就收”,坚持规范治疗是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和加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