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本报记者 冯子建

对许昌人而言,袁雪云和她的“老妈妈拥军服务队”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位今年85岁的老人,身上有着时代留下的深深印迹。

20世纪30年代初,袁雪云出生在许昌县艾庄回族乡一个贫苦家庭,缺衣少食的苦难生活,培养了她坚强、独立的个性。十几岁的年纪,她就跟着农会剿匪反霸,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1950年年底,袁雪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工资是每月2.5元钱。国家按照供给制政策,为干部职工发放衣物、肥皂等生活物品。1955年以后,实行四五年的供给制政策被取消了。”袁雪云回忆。

“那时候,吃和穿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吃饱穿暖都不易。”袁雪云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父母拿出多年积攒的120元钱,在县供销社购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买回来的当天,很多人跑来看稀奇。快过年的时候,乡亲们拿着布料早早来到家中,排队借用缝纫机做衣服,热心肠的母亲总是有求必应,帮助大家裁剪缝缀。”袁雪云说。

1978年年底,袁雪云被调到市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不久被任命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那时候,五一路街道办事处仅有几间蓝砖青瓦的低矮平房,阴暗潮湿,光线昏暗。”袁雪云说。

刚到市区工作时,一大家人没有房子住,袁雪云就在五一路附近租了一间民房,屋内仅有两张简易木床、一张破旧桌子。1985年,袁雪云的女婿宋国聚出差时,买回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晚,一家人围聚在一起看电视节目,甭提有多开心了。

1990年,退休后的袁雪云积极发挥余热,受邀担任五一路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在居委会工作期间,袁雪云和王金凤、陶翠萝等几个要好姐妹成立了为驻许官兵缝补浆洗衣物的“老妈妈拥军服务队”。每到一个月的固定日子,老妈妈们骑着三轮车拉上缝纫机,带着针头线脑,到军营为官兵们洗洗涮涮、缝缝补补。2000年以后,老妈妈们自费购买了音响、服装、腰鼓等,成立了舞蹈队、秧歌队等志愿服务队伍,每逢“八一”“七一”等节假日,走进军营进行文艺慰问演出,把欢乐和笑声送到战士们身边。

始终没有停止工作的袁雪云,多次被评为魏都区、许昌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干部。2015年,她被河南省文明办授予“身边好人”称号, 2016年7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8月,以“老妈妈拥军服务队”为原型创作的《平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微视频,被评为全国“巾帼志愿者十大暖心故事”。

“入党的时候我向组织保证过,只要入了党,我会一辈子跟党走、干革命!” 68年前,对组织的承诺,袁雪云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一名老党员的政治觉悟在她身上充分体现。

在过去的40年里,袁雪云的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住上了楼房,安装了空调,用上了智能手机,工资也从过去的50多元涨到了如今的3000多元。去年,袁雪云家里还购买了汽车,一家人想去哪儿开车就走,十分方便。

如今的袁雪云每天都要看报纸,眼睛不好了就让老伴儿给她读,许昌的发展变化大,她打心眼儿里高兴。许昌三大水利项目竣工后,她和老伴儿一起走了个遍,还去参观了市规划展览馆。在她看来,国家发展得好、许昌建设得好,都是党领导得好,作为一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十分自豪。“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吃过苦,受过难,没读过多少书,我的一切都是组织给的。只要还能跑得动,还能发挥余热,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给政府分忧,帮群众解难!”袁雪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