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安
11月28日,记者在鄢陵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苗圃基地看到,10多名花农剪枝的剪枝、浇水的浇水、培土的培土,处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这家专业合作社位于鄢陵县大马镇赵拐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培云告诉记者,他们依托合作社发展花卉特色种植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原来,赵拐村共有700多口人,耕地1360亩,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脱贫攻坚如何开展,成为村“两委”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5年11月,陈培云牵头成立了鄢陵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自动化温控大棚2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14个,共占地30余亩,主要培育郁金香种球、杜仲、芹叶牡丹等优质花卉品种。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以品牌促增效,以产业促增收,积极投入到产业扶贫工作中来,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陈培云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摸索出了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入股分红等切实可行的扶贫模式,吸纳115户贫困户开展农业种植经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入股分红中,贫困户是以土地和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每年年底进行分红,目前农户入股土地350余亩。 赵小赖因残致贫,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他以前只能依靠低保和残疾补助维持生活,而现在不仅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还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得到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分红。
去年,合作社为赵小赖新建了3间瓦房,硬化了出行道路,大大改善了他家的居住环境。“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就没有我的新生活。往后我依靠合作社,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赵小赖对记者说。
鄢陵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先后与19个村的73名贫困劳动力签订了常年劳务用工合同,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花木+就业”激发了很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他们的腰包鼓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成了贫困户自信、自强的真实写照。
贫困户樊春玲因儿子突发意外致贫。村上成立了合作社之后,她就在这里工作,每天60元的报酬,一个月可以拿到1800元。这样一来,她既有了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里,所以,樊春玲很珍惜这份工作。贫困户赵正义通过合作社工作和土地流转,于去年年底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年5月,在合作社的支持下,建起了2个花卉种植大棚,大棚内的2.65亩地全部种上了非洲菊,收入相当可观。
谈起下一步的工作时,陈培云表示,他们将依托国家优惠政策,努力扩大自身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向苗木、鲜花、观光农业等方向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