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敏
从凭票购买到自由选购,从小卖部到量贩、超市,再到网上购物……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的消费体验发生了巨大改变,“买买买”的方式一直在“变变变”,购物方式、购物理念和购物市场都发生了巨变。这些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见证着时代的大变迁。
在市民王炳坤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肥皂、布匹、解放鞋等日常消费品十分紧缺,很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就是供销社。“那时候,所谓的购物就是拿着各种本和票,到供销社、粮店、肉铺购买生活必需品。”王炳坤说。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伴随着全国上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大潮,国营商店、集体商店、个体商店开始逐渐增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的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小卖部、百货商店开始增多。
“20世纪80年代,咱许昌最有名的百货商场就是位于颍昌路的‘百货大楼’。大楼里经营有鞋、衣服以及刷子、脸盆等生活日用品,每个楼层靠墙摆满了货架,货架前是一米多高的柜台。货品不多,光顾的人却不少。顾客站在柜台外,由售货员从货架上给顾客拿商品。货品卖出后,一般很难退换。”王炳坤回忆道。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许昌商业发展迅猛,“胖东来量贩”“鸿宝百货”“九弟量贩”相继出现,激活了许昌零售业市场。这些自选商场的出现,使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没有柜台和售货员,消费者从货架上自由挑选商品,十分方便。
直至今天,超市自选购物依然是人们购物的主流选择。
近段时间,王炳坤和老伴儿逐渐喜欢上了网上购物,无论是身上穿的,还是家里用的,很多都是从网上购买的,手机下单、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都十分熟练。“今年9月6日,在我过60岁大寿时,大女儿专门教我学会了网购。我学会网购后,觉得很方便。网上商品种类齐全,应有尽有,想买什么就选什么,很多时候比实体店还便宜些。”王炳坤告诉记者。“我腿脚不好,以前买东西都是去超市,人多嘈杂不说,还总是逛得腿疼。学会网购后,能在网上买的,就不用再跑腿了。”他的老伴儿说。
进入新世纪,网络的逐步普及,使购物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003年,淘宝网成立,同年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问世,为网络支付扫清屏障,线上购物迎来了井喷式发展。2013年8月微信支付上线,与“支付宝”共同壮大了移动支付队伍,网上购物又升级为手机购物。网上购物及手机支付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购物方式。
时至今日,我国的购物市场完成了从紧缺到繁荣、从简单到多元、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市的社会消费经济突飞猛进。据市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亿元,1988年增至14.3亿元,1998年增至69.3亿元,2008年增至248.6亿元。今年1—10月,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25.7亿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10年以3至4倍的速度提升——它见证着时代的变化,更见证着百姓生活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