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当年土窑洞今日小洋楼

讲述人:李二朝 记录:本报记者 孔刚领

改革开放40年,对俺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年俺家住的是土窑洞,今天住上了小洋楼。

俺家住在禹州市苌庄镇杨圪塔村。俺村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山区。据说,俺村原有一座古塔,后因年久失修倒塌,只留有塔基。后来杨姓人家迁此建村,故名杨圪塔。

改革开放前, 俺村家家穷得叮当响,虽依山傍水,却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听俺母亲讲,俺村100多户人家住在依颍河岸而掏的窑洞里,自从她嫁到村里,就住在窑洞。窑洞里昏暗、潮湿、狭窄,在这里生活的滋味苦不堪言。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有的村民走出去打工挣钱,村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开始陆陆续续搬出窑洞。1987年,俺家盖了三间土坯房,第一个从土窑洞里搬出来。说实话,当时住进土坯房的感觉不亚于现在住楼房。

土坯房没住几年,屋顶的茅草糟了,天一下雨,屋里到处是水。1993年,俺家扒掉土坯房,东挪西凑建起几间平房,说是平房,其实是炉渣掺白灰建的房顶。经过这么多年,房子又漏雨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哪有闲钱盖房子,不得不在破房子里凑合。

俺村是禹州市最大的贫困村。2015年以来,有关部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从解决道路等问题着手,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并协调多方资金给村里修排前路、生产路,改造危房,建设幸福家园。2016年,俺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党的扶贫政策暖风吹来,使俺家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俺家是贫困户,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2016年俺家就脱了贫。俺经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后到国外打工,妻子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说句真心话,建小洋楼一直是俺的梦想。如今,俺杨圪塔村大部分人家都住上了新房,不少人家还盖了楼房,俺看着心里直痒痒,俺也要盖这样的小楼。去年,俺和家人一商量,就拆掉了旧房,在原址上盖起了楼房。

听说俺家要盖新房,村“两委”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干部都来帮忙。在大家的参谋下,新房增加了书房、阳台和水冲式厕所。可以说,这所设计合理的新房子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俺一家人非常满意。

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尤其是当今的脱贫攻坚政策,让俺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俺家一样,村民们纷纷建起了楼房,杨圪塔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